媒體評國企“走出去”:不能靠惡性殺價
2014-10-29 12:46:48? ?來源:南京日報 責任編輯:王瓊 陳瑜輝 |
分享到:
|
南車北車經過兩天停牌,昨天正式傳出合并消息。據媒體報道,合并背后的導火索,是兩家公司在海外市場競相壓價的惡性競爭。此次由高層牽頭重組兩家重量級國字號企業,引起了業界對中國產業應當如何更好“走出去”的深層思考。 歷經多年發展,中國高鐵技術已從過去的“多方取經”,變成今天的自主創新、向外輸出。而軌道裝備制造南北兩大巨頭的格局,本意是通過相互競爭,促進技術創新、服務優化、產業升級,確立中國軌道交通在海外市場長久的優勢地位。然而現實是,與國外對手競爭同時,兩大集團卻陷入“你低我比你更低”的殺價怪圈。比如,2012年下半年,一直由中國北車占領的阿根廷軌道交通市場,就被中國南車以“跳水削價”方式“攻陷”,其競標報價與北車相比降幅近50%。 愈演愈烈、甚至是孤注一擲的惡性價格戰,不僅在南車、北車上演,在國內很多產業走出去的過程中,都有相似一幕。最典型的例子,前幾年,稀土出口大打價格戰,企業競相壓價的結果竟使定價權拱手讓人;帶有科技創新色彩的光伏產業同樣如此,一方面國內產能高速擴張,一方面出口市場上演了多輪價格跳水行情,其結果是小企業被拖垮,整個行業受“連累”。 如果說,民營企業的產品定價尚屬于其自主選擇,那么國企之間發生這樣“慘烈”的殺價實不應該。它不但導致企業自身利潤縮水,也是國有資產的損失。另一個重要影響在于,如果靠殺價“攻城略地”屢試不爽,那么技術研發創新的動力自然削弱,傷害整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品牌形象和競爭力。 對很多國內出口企業而言,價格優勢一直是打開和占領海外市場的一張“王牌”,和國內對手殺價,對付國外同行同樣如此。但也應看到,比拼價格只能是走出去的“初級階段”。在產業全球布局的當下,沒有誰能夠始終占據成本、勞動力價格“洼地”,誰也不可能只憑壓價“一招鮮”。長遠來看,依靠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始終拿出具有原創性、不可替代性的過硬產品,才是贏得市場的根本之計。 跳出國企在海外市場“惡性殺價”的怪圈,需要企業更多從增強核心競爭力著眼,少一些短期性的業績、指標沖動。從管理者角度來說,對國企海外經營行為的監管也應列入議事日程,不能因為是在“家門外打架”,就睜只眼閉只眼。至于南車北車合并后,是否會造成行業壟斷,影響競爭效率和技術進步,這就要看合并是簡單的形態重組,還是深度的機制重構。通過機制的改革創新,解決國企海外競爭“相煎太急”的難題,應當成為這則新聞的重要看點。劉曉 |
相關閱讀:
- [ 10-29]廈門民合投資將揭牌成立 探索民企與國企合作改造
- [ 10-29]中國平安推員工持股計劃 太保望成保險業國企改革先行者
- [ 10-28]國企改革研討會將于近期召開 油氣改革望全面提速
- [ 10-28]河北競爭性國企不設持股比例 已選定兩批試點企業
- [ 10-24]前三季度國企利潤1.85萬億元 同比增長5.9%
- [ 10-22]西北重工業轉型升級 老國企傳遞蓬勃發展信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