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湛江雷州市,83歲的老共產黨員陳光保每年捐出農場收益濟困助學,目前已捐資1300多萬。他說:“我不會給子女留一分錢,要把所有收入全部用于重教獎學”。 死后不留一分錢 “裸捐”千萬重教獎學 從湛江市區驅車100多公里,記者來到了陳光保位于雷州市北和鎮仙過嶺的農場。陳光保的房子不大,幾個大書柜放著有關革命歷史、雷州發展、為官之道等方面的書籍,書桌上放著《毛澤東選集》和《鄧小平選集》。 1995年,從湛江市政協主席崗位上退下來的第二年,陳光保沒有選擇在城市頤養天年,而是帶著老伴到雷州半島承包了4700畝荒山開辦農場。然而,前10年的苦心經營并未迎來豐收。由于遭受寒潮、臺風等自然災害,農場年年虧損,陳光保由此背上1000萬元債務。 陳光保沒有輕言放棄。他重新調整生產布局,改種甘蔗、香蕉、辣椒等混合農作物。2004年,農場終于扭虧為營。 在2010年的雷州學習頒獎大會上,陳光保將他的農場改為“重教助學基金會農場”,并當眾宣布“今后農場的收入全部用來重教獎學,每年不少于100萬元”。 “我們家三代長工,祖父都沒留下財產,為什么我要留?我的戰友20多歲就犧牲了,我兩次逃生已經活到80多歲,我再撈錢怎么對得起戰友?我是共產黨員,怎么能夠留錢?”陳光保說,“如果給子女留錢,那是一名共產黨員的恥辱!”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陳光保個人已累計捐資1330萬元,其中1030萬元用于重教獎學,其余的用于救助附近貧困村民。 “讀書太重要了,既可以開闊視野,又能提升發展技能。”他說,“水利、農業都需要人才,國家沒有人才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堅決不干“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事 1964年,33歲的陳光保任海康縣(今廣東省雷州市)縣長;1983年出任海康縣委書記、湛江市委常委。 1984年春節,陳光保在自家門口貼出一副春聯:“送禮可恥、受禮有罪”,橫批“端正黨風”。此事一時傳為美談。“不準收禮”是陳家家規之一。 在陳光保看來,“權力是為人民服務的”,要嚴防“夫榮妻貴”“父榮子貴”,并以身作則,帶頭要求領導干部不能干“一人得道,全家升天”的事情。 1985年,雷城糖廠擴建,要招收100名新工人。消息傳開后,不少領導干部趁機安排子女或解決親屬的“農轉非”問題。當這份招工名單交給陳光保過目簽批時,他發現100個招工名額中,領導干部的子女、親屬占了一半以上。他在方案上怒批“腐敗”二字退回給了縣勞動局。 在陳光保的案頭上,放著一本他創作的《好官壞官歌》。只要有官員探望,他就會把這本書當作禮物相送。這本歌集告誡后輩,“壞官二十害”,“壞官臭萬年”。壞官名錄則從建國初的劉青山、張子善,一直唱到近年下臺的王華元、陳紹基。 “黨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我沒有謀私的權力。”陳光保說,“如果一把手都利用職權謀利,以權謀私,就會帶頭扭曲整個官場政治生態。” “終生待在這里,守望這片紅土地” 當年潭葛村的村支書吳堂勝是陳光保農場創業的得力助手。他說,陳光保不僅為村民修建了水泥道路等基礎設施,而且還給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種植、灌溉技術。現在一畝地可以收入20000元,不少外來務工者都愿意跟隨他一起搞承包,建設美麗幸福鄉村。 北和鎮鎮長王志杰說,近年來,陳光保在周邊的六個村,出資修建了20公里水泥路,自費打深井100多口,解決了這6個村的抗旱問題。同時,協調相關部門修建了5個飲水水塔,為六個村的農民鋪設自來水管,解決飲水問題。 東里鎮東寮村的孤寡老人張大娘解放前曾掩護過游擊隊員。陳光保牢記這位大娘的功績,用自己的工資資助她30年,直到老人去世。調風鎮一名協警抓小偷被誤傷,陳光保送去6000元見義勇為獎勵金。每年他都會拿出5萬元資助周邊6個村子的200多位五保戶、殘疾人、特困戶,逢年過節還會與他們一起吃團圓飯。 陳光保贏得了村民愛戴。農場曾經遭遇竊賊偷電線,陳光保一個電話,調和村200多村民就趕來圍捕;2009年,糖廠要停榨,農場還有200畝甘蔗沒有收完,潭葛村自發來了300多名村民幫忙,2天內完成了收割,并堅決不收工錢。 陳光保說:“老百姓是很質樸的,也是最明辨是非的。只有黨員干部和群眾心連心,群眾才會愛護你、支持你。” 看著80多歲的老父親一人居住在二樓小屋,陳光保的子女害怕他孤單,希望能接他回城里居住,不過陳光保說:“離開群眾心里憋得慌,我要終生待在這里,守望這片紅土地。” “我死后不要土葬,一定要火化,要把我和你母親的骨灰一起灑進雷州的母親河,流到大海去,不占國家一寸土地。”他說。(“中國網事”記者周強) |
相關閱讀:
- [ 10-28]日本長崎大學畢業生設助學基金 中國留學生或受益
- [ 10-24]廣西永福縣總工會“金秋助學”助莘莘學子圓夢
- [ 10-21]民生銀行赴寧夏涇源縣民生小學開展愛心助學捐贈活動
- [ 10-21]2014“助學·筑夢·鑄人”主題征文系列活動啟動
- [ 10-20]福建省助學助殘志愿者協會福清分會成立
- [ 10-20]中建商砼金秋助學圓寒門子女升學夢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