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藍圖里“四大關系”:立法與改革相銜接
2014-10-31 10:03:0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晨 陳瑜輝 |
分享到:
|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這段話頗耐尋味: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今天,如何運用道德去“滋養法治精神”、“強化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同樣是在《決定》中可以找到答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 同時,沒有強制力的道德也需要法治來支撐:“發揮法治在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中的作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簡單的表述,背后是當今社會中存在的一些道德困境和難題。 事實上,以德治國一直是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履新之后關注的重要問題。早在2013年3月,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就明確點出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他也在許多個場合強調過道德的作用。2013年,在山東考察的習近平引用“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的古語,強調說“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因為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文化基因中,蘊含著“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而今年9月,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習近平則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葉小文看來,中華優秀文化中的許多內容,都是當今治國理政中需要繼承和用好的“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以德治國是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中國歷史上,很多人主張‘儒法并用’、‘德刑相輔’,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主張思想教育手段要和法制處治手段并用。法是他律,德是自律。治理國家和社會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全面規劃。我們黨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古人這方面的治理思想與經驗。”葉小文說。(本報記者 申孟哲) |
相關閱讀:
- [ 10-31]持續依法打擊壟斷擠出暴利水分
- [ 10-31]可擔心被訛別安心于冷漠
- [ 10-31]海外媒體學者認為四中全會決定彰顯中共依法治國決心
- [ 10-31]踐行依法治國,讓呼格吉勒圖案真相大白
- [ 10-30]為修改貪污賄賂罪量刑標準“點贊”
- [ 10-30]監察部:防止“四風”問題反彈 遏制住腐敗現象滋生
- [ 10-30]外媒關注中國反腐立法 為從源頭上遏制腐敗鋪路
- [ 10-30]中聯部向駐華使節解讀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