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工作人員將返回器固定在拖車上。 央廣網北京11月1日消息(記者張棉棉)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今天早上6:42分,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順利著陸,我國探月工程三期首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下午3點左右,返回器已由專機從內蒙古著陸區運抵北京,供后續研究、分析。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第三個掌握繞月返回技術的國家。返回器目前的狀態怎么樣?探月工程的再入返回又是怎樣的過程? 探月工程再入返回飛行試驗,是通過真實的太空飛行,驗證航天器從月球返回地面的各項關鍵技術,為我國后續開展“月面取樣自主返回”奠定基礎。 昨夜今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揮大廳再次燈火通明,工作人員緊張有序地注視著返回器的數據參數和飛行狀態。凌晨五點,北京飛控中心向飛行試驗器注入返回導航指令,5點53分,服務艙與返回器正常分離。返回器進入返回地面走廊入口,獨自踏上回家的行程。此時,位于印度洋上的我國遠望三號測量船已經發現返回器,并跟蹤正常: “長江三號光學發現目標,現在顯示的是遠望三號測量船拍攝的返回器。目前返回器已經進入初次再入階段,再入速度約每秒10.66公里。” 返回器和神舟飛船返回艙頗為相似,都是鐘型外觀,但大小只有神舟返回艙的八分之一。6點13分,返回器開始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穿越大氣層。獨特的外形結構產生氣動力,使得返回器在第一次進入大氣層后可以躍起彈出,從而降低飛行速度: “長城報告,返回器轉自由飛行。在返回器升力控制結束后,將會跳出大氣層。” 返回器到達跳出最高點后開始逐漸下降,隨后第二次進入大氣層,整個過程都在地面監控中,在飛控大廳中間的巨幅液晶屏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數據模擬的返回器正飛過了南大西洋,從印度洋的上空沿著紅色標識的預定軌道向著祖國飛來。穿過大氣層后,返回器減速降落傘打開,指揮大廳內響起一陣掌聲。 “回收開始,回收程序啟動,打傘艙蓋。返回器已經打開主降落傘,正平穩下降,逐漸減速。” 6:42分,返回器穩穩地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著陸區域: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器正常完成二次再入,順利開傘,順利返回預定區域,后續工作按正常程序實施。” 國家國防科工局局長許達哲在北京飛控中心宣布: “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試驗任務圓滿成功!” 下午三點左右,返回器從內蒙古乘飛機抵達北京,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鐘形外觀沒有太多損毀,只有一面有一些灼燒的黑色印跡,另一面則是正常的銀白色。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 楊孟飛:整個狀態非常好,都是在我們預計的范圍之內,外型也很正常,燒灼的狀態節與預計的一致,結構完整。 自上世紀中期以來一些國家向月球和更遙遠的天體發射了大量探測器和飛船,但按設計要求返回地球的航天器卻很少。除了項目內容本不包括“回家”任務以外,再入返回技術復雜和風險高等因素都讓設計規劃專家不得不慎之又慎。 歷史上首個完成繞月探測并返回地球的探測器,是1968年9月發射的蘇聯探測器5號。在歷經7天太空飛行后,該由于控制系統發生故障,返回艙未能按預定方式在預定地點著陸; 歐洲航天局于1911年開始制訂彗星探測計劃,但數年后,歐航局認為該計劃涉及的返回技術非常復雜,當時難以實現,最終只保留了著陸探測任務。 2001年8月,美國發射“起源”號探測器,以收集太陽風粒子,研究太陽系歷史。但在返回地球大氣層時,其重力開關裝置發生故障,導致返回艙墜地破裂,所收集的樣本受到污染。 我國此次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器任務的成功,不僅突破了再入返回的關鍵技術,也為嫦娥五號“月球取樣返回地球”奠定了基礎。那么,飛行試驗器的回家之路究竟有多難? 精測鋪天路,秒控行宇中。有人曾形容,探月航天器再入返回地球的精度,相當于在1000公里的距離上,打中一個硬幣大小的物體,距離地面120公里的再入點,就像返回地球走廊的“入口”,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工程師周建亮介紹,試驗器在太空飛行中已經完成多次變軌,從而以最佳姿態進入地球走廊的“入口”。 周建亮:要計算在什么時間以什么樣的姿態,什么樣的發動機,點火多長時間。 飛行試驗器返回艙進入最關鍵的“半彈道跳躍式返回”階段。采用“半彈道跳躍式返回”主要是為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返回艙減速,就像開車速度越快,剎車距離越長。跳躍式返回就是要增加“剎車”距離。 飛行試驗器系統副總設計師張伍:飛行一段時候之后,那么它要進入大氣,通過這個飛行控制實現一次揚起,重新沖出大氣,然后進入外太空,在外太空再進行一段滑行,自由滑行之后,然后又重新進入大氣。 穿越大氣層時,通體灼熱的返回艙表面溫度可以達到2000攝氏度,就是一個大火球。為此,我國開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7種低密度燒蝕放熱材料,保證艙內各種設備維持正常的工作溫度。 據了解,返回艙內部攜帶了11個工程參照測量分析筒,用于飛行試驗中的數據收集。同時,飛行試驗器在軌期間,也不斷向地面實施回傳數據。這些數據將由科技人員做進一步分析,修改相關設計,為我國探月工程三期“落月采樣自動返回”奠定基礎。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總體室主任吳風雷:任務的目的索要獲得的這些參數數據,設計是否能改進,還需要等我們返回器返回之后,著落地之后,事后會評估的,更大的改進在后面。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