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洛哥感受孔子學院 中華文化魅力大
2014-11-02 14:45:3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到周六,摩洛哥人大多選擇在家休息。而在摩洛哥的兩家孔子學院里,卻是一片書聲瑯瑯。在這里的學員們盡管年齡不同,職業各異,卻有著一樣的學習勁頭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摩洛哥有兩家孔子學院: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孔子學院建立于2009年,位于首都拉巴特;哈桑二世大學孔子學院建立于2013年,地處經濟中心卡薩布蘭卡。兩家孔子學院目前共有在校學生近800名。 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劉暉告訴記者,為了方便更多學生學習中文,院方特意將課程集中在了周六以及周一至周五的晚上,另在大學本部以外的多個分部也設了教學點。這樣對學生有利,對中國來的老師們卻“不方便”了——他們不但周六不能正常休息,還得在夜里搭乘公交奔波于多個教學點。但老師們沒有絲毫怨言,始終樂此不疲。 在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孔子學院,年過七旬的阿米娜無疑是學院“史上最年長學生”。滿頭白發的阿米娜站在一群年若孫輩的同學中間,格外引人注目。阿米娜原本是孔院的首批學生,但由于個人原因,她每周只有周二和周四能去孔院上課,不得已蹲了兩級,目前還在讀二年級。 聊起蹲班之事,阿米娜有點不好意思。她笑著說,會在漢語水平考試中一顯身手。“咱們走著瞧,”她用中文說道。 阿米娜每周只能抽出兩天去孔院上課,時間都去哪兒了?除了做家務和照顧老伴外,她每周五都要驅車幾十公里去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風雨無阻,義務為中國外交官家屬上法語課,一上就是半天。 阿米娜為什么熱愛中國?用她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一種在孩童時代種下的情結,仿佛根植于血液中。阿米娜的太爺爺和爺爺都是商人,他們沿著當年的絲綢之路從中國進口茶葉、絲綢、陶瓷等,輾轉萬里至摩洛哥。后來,雖然家族衰落了,但阿米娜的生活中依舊充滿著中華文化元素。在她家中,擺放著中國的屏風和陶瓷,口口相傳著長輩們往來中國的故事。 和阿米娜形成有趣反差的是這家孔院的“史上最年幼學生”——11歲的本薩德。說起本薩德進孔院學習,還有一段小插曲。本薩德的媽媽從小就有學習中文的夢想,但未能如愿,因此她特別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圓“中文夢”。兩年前,她就已開始為兒子請中文家教。因為孔子學院本學年暫未開設少兒班,本薩德第一次報名被婉拒。孩子媽媽不甘心,一次次軟磨硬泡,一次次陪著兒子去課堂旁聽,她的執著最終感動了所有中國老師,院方一致同意為本薩德入學破一次例。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摩洛哥兩家孔子學院每年暑假都會組織一批學生去中國參加夏令營,讓學生們實地感知中華文化。穆罕默德五世大學孔子學院的孔雀老師說,去過中國的學生無一例外地都驚嘆中國的發展成就。從中國旅行歸來,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其中多數人立志將來要去中國留學和工作。 一名中文名叫“韓晶”的摩洛哥姑娘,曾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當過一學期的交換生,從此迷上中華文化,一發而不可收。不但自己奮發努力學中文,還動員媽媽和姐姐上了孔子學院。每次一家人同坐一輛車來上課,不過韓晶去的是三年級教室,一年級的媽媽和姐姐成了她的“師妹”。 古代絲綢之路蜿蜒萬里,從東至西直達地中海與大西洋交匯處的摩洛哥,它不僅方便了貿易往來,也促進了文化傳播和交流。今天的孔子學院,用文化的紐帶搭建起了一條新的絲綢之路,讓摩洛哥與中國不再遙遠。(蔡施浩 梁音) |
相關閱讀:
- [ 11-01]摩洛哥為避埃博拉要求推遲非洲國家杯賽被拒
- [ 08-27]西班牙警方緝毒誤上摩洛哥皇家游艇 引發外交風波
- [ 08-22]安切洛蒂:迪馬利亞自己要求放人|摩洛哥再次舉辦世俱杯
- [ 08-15]摩洛哥破獲一恐怖分子招募團伙
- [ 08-04]一名法籍摩洛哥“圣戰者”在法國戴高樂機場被捕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