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1日,以色列警方仍部分封鎖阿克薩清真寺,大批穆斯林在封鎖區外做禮拜。
“明知那里是火藥桶,就別再往那兒扔火柴。”昨天,一名以色列國家安全專家用這樣的話批評政府眼下的一項舉措:因擔心穆斯林青年聚集鬧事,以色列周四宣布關閉位于耶路撒冷的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寺阿克薩清真寺。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譴責此舉如同“宣戰”,他領導的法塔赫與更加仇視以色列的哈馬斯分別將10月31日定為“復仇日”和“動員日”,東耶路撒冷街頭愈演愈烈的沖突令一些媒體開始低呼,“第三次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正在逼近!”迫于來自美國及阿拉伯世界的壓力,以色列昨日允許阿克薩清真寺重開,但50歲以下穆斯林男性仍不得入內。許多緊盯事態的分析家清楚,一座清真寺的封閉與開放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東耶路撒冷今夏以來已持續數月的混亂。10月31日,數千名穆斯林在3000以色列軍警嚴防之下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做禮拜,還有大批無法入寺的人聚集在寺外的大街上,用禮拜與以軍警對峙。這一天,有人用這個詞形容圣城局勢——“高度可燃”。
宗教圣地成為“火藥桶”
10月31日,許多媒體對阿克薩清真寺被封的報道都是從其高度的宗教敏感性說起的。《紐約時報》說,以色列政府30日宣布關閉的區域實際上不僅是一座阿克薩清真寺,而是猶太人稱為“圣殿山”,阿拉伯人稱為“尊貴禁地”的整片宗教圣地,這里有作為伊斯蘭教第三大圣寺(僅次于麥加圣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阿克薩清真寺(傳說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于621年7月的一個夜晚由天使吉卜利勒陪同,自麥加乘天馬來到這里,登霄夜游七重天),也有作為猶太教最重要圣地的哭墻。以色列還認為,阿克薩清真寺的地下有猶太古神廟,以色列右翼勢力經常要求對那里進行考古挖掘,更極端者則試圖拆除阿克薩清真寺。1967年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后,很清楚阿克薩清真寺對巴勒斯坦人的宗教敏感性,因此禁止猶太人進入清真寺祈禱。依據以色列與約旦達成的協議,約旦國王是阿克薩清真寺的監護人,而寺門之外歸以色列管轄。
此次耶路撒冷“封寺”風波,也因一名猶太右翼人士遇刺而起。本周三晚,50歲的以色列右翼活動家格里克在耶路撒冷參加完一次右翼會議后遭騎著摩托車的阿拉伯槍手襲擊,身中4槍卻奇跡生還。以色列警方懷疑,格里克遇刺與其長期致力于要求政府允許猶太人進入圣殿山祈禱有關,而行兇者被疑是32歲的巴勒斯坦青年希賈茲。30日清晨,以色列警方突襲希賈茲的家,后者在警方行動中被打死。
希賈茲死后不久,以色列政府宣布為防止爆發騷亂而關閉“圣殿山”,禁止一切人進入。當日,有數十名猶太右翼分子在圣殿山外抗議,要求政府“解放圣殿山”。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的發言人則譴責以色列當局的行為如同“宣戰”,認為這一“嚴重行為”將導致進一步緊張和不穩定。
CNN說,宣布關閉圣地后不久,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發言人詹德爾曼曾在推特上表示,關閉是暫時之舉,是為防止騷亂和事態升級。以色列媒體說,情報顯示,有一批巴勒斯坦青年試圖在阿克薩清真寺內聚集鬧事。但國際媒體普遍對以色列下令封寺感到震驚。《紐約時報》說,雖然以色列此前也曾短暫禁止猶太人或穆斯林進入圣地,但將圣地完全封閉是1967年占領耶路撒冷以來的第一次。
特拉維夫的決定帶來的是接踵而至的國際壓力。首先是承擔著監護圣寺重任的約旦對其發起抨擊。約旦伊斯蘭事務大臣譴責以色列關閉圣地是“國際恐怖主義行徑”,要求國際社會向以色列施壓。美國國務卿克里10月30日晚則對“圣地風波”表示“極其關注”。克里說,“眼下,各方都保持克制極為重要,誰都不要采取挑釁性舉動或發出挑釁性言辭,不要試圖改變尊貴禁地/圣殿山的現狀,無論在行動還是言辭上”。以《國土報》31日說,對華盛頓而言,可怕的是事件會引發宗教沖突,甚至巴勒斯坦人新的起義。
也許是迫于國際壓力,以色列政府10月30日晚宣布將于周五重新開放圣地,但只允許女性穆斯林及50歲以上男性穆斯林進入阿克薩清真寺做禮拜。31日一早,這一有條件開放被付諸實施。身在圣地的法新社記者聲稱在清真寺外看到大批以色列軍警,穆斯林女性入寺前須接受女性軍警檢查,對男性的檢查則更嚴格。67歲的達納因此不能回到鄰近圣地的家,“他們想查誰就查誰,他們說50歲以上就能進,但事實上得60歲以上才行!”CNN說,當日大約4000名穆斯林進入清真寺做禮拜,以色列則出動3000軍警嚴防騷亂。
“我們要上圣殿山!”30日,與格里克志同道合的以色列右翼人士也對政府封鎖圣地不滿,格里克的“戰友”大衛說,“如果猶太人不被允許進圣地祈禱,那么其他所有人都不能去!”
第三次巴勒斯坦人民起義?
“阻止人們去祈禱是非常不理性的政策,將引發暴力與仇恨,看著吧,暴力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伊斯蘭圣地管理委員會(阿克薩清真寺管理機構)工作的薩米爾對《紐約時報》說。30日晚,大約50名入寺不得的穆斯林禮拜者在阿克薩清真寺門外聚集,25名以色列軍警則在一旁看守,(上接第一版)一名年輕的伊瑪目在他們注視下誦讀了兩段《古蘭經》,一段呼吁戰斗,一段講述對其他宗教的包容。
“火藥桶”,31日,多家以色列及國際媒體都用這個詞形容位于東耶路撒冷的這片宗教圣地。巴以沖突數十年來,這里多次成為大規模沖突最初的引爆點。2000年,當時作為以色列總理候選人的沙龍在大批軍警陪護下進入圣地,強行闖入阿克薩清真寺參觀。在回憶這段歷史時,中國前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10月31日對《環球時報》說,正是沙龍的舉動引發為期5年的第二次巴勒斯坦人民起義,導致1993年開啟的巴以和平進程中斷,而此次以色列封鎖阿克薩清真寺,事態同樣很嚴重,所以阿巴斯才要譴責以色列此舉“等同宣戰”。
“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青年已為第三次起義做好準備”,法新社31日以此為題的文章采訪了多位東耶路撒冷巴勒斯坦青年。第二次巴勒斯坦人民起義時,沙希姆剛剛出生,如今,他和他的小伙伴時常將“阿克薩”掛在嘴邊,一場旨在“保衛阿克薩”的新起義爆發是他的夢想。對沙希姆來說,每年參觀圣地的猶太人越來越多,以色列軍警到他家查抄的次數也越來越多,“我們已經習慣了凌晨三點他們沖進難民營,實施宵禁,挨家挨戶搜查,這里的年輕人或多或少都坐過牢”。剛坐了4個月牢的20歲青年穆罕默德說,“坐牢嚇不倒我們,耶路撒冷已沒有和平,這就是一次起義。我已為此做好準備,我也無法容忍猶太人在我們的圣地定居,我們卻不被允許進入”。
法新社說,東耶路撒冷聚居著20萬猶太人和30萬穆斯林,巴勒斯坦人生活艱難,不僅年輕人失業率高,生活窮困,每天還要面對被以色列檢查站反復盤查的屈辱,且不得不表現出順從。當地居民穆薩說,“這里沒人為巴勒斯坦人說話,以色列的法院和巴勒斯坦的政府機關都不管用,只有真主在我們一邊。”
10月30日,大批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與以色列軍警爆發沖突,他們蒙著頭向警方投擲石塊和燃燒瓶的照片出現在多家國際媒體上。法塔赫駐東耶路撒冷機構呼吁當地巴勒斯坦人將10月31日定為“復仇日”,為被以色列人“冷血殺害”的希賈茲復仇。哈馬斯則稱10月31日為“動員日”,呼吁人們起來反抗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屠殺。
熟悉東耶路撒冷情況的人士稱,局勢自今年夏天起已經惡化。當時3名以色列青年在約旦河西岸被綁架,引發哈馬斯與以色列為期數十天的沖突。當時為報復巴勒斯坦人,有以色列極端分子在東耶路撒冷活活燒死了一名巴勒斯坦少年。自那之后,東耶路撒冷不斷發生巴勒斯坦青年向以色列軍警投擲石塊等沖突,800人因此被捕,安全局勢不斷惡化。上周,一名巴勒斯坦司機開車撞向便道,撞死一名年輕猶太女子和一個3個月大的猶太嬰兒。本周一,內塔尼亞胡又宣布在東耶路撒冷擴建猶太人定居點,而這被很多國家視為非法。
以色列外交有點難
以色列《耶路撒冷郵報》10月31日稱,東耶路撒冷局勢比此前預期的相對平靜,約旦河西岸則爆發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國防軍的沖突,后者使用橡皮子彈實施鎮壓,8名巴勒斯坦人受傷。以色列安全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東耶路撒冷的亂局即使不持續數月,至少也要持續數周。
31日,阿巴斯與克里通電話,要求后者制止以色列升級危機的行動。而此時,美國與以色列的關系也正處在敏感時刻。以色列《國土報》網站的熱點新聞排行,首位是耶路撒冷騷亂,其次是美以關系危機。
危機是由于一名白宮匿名官員幾天前公開嘲笑內塔尼亞胡是“小破總理”、“懦弱無膽”引起的。以色列媒體說,內塔尼亞胡對此相當生氣,他公開反駁美官員言論,稱自己遭受此等攻擊只因他堅決維護以色列人的利益。以色列國內有人指責內塔尼亞胡是“政治縱火犯”,搞壞了與華盛頓的關系。也有人譴責奧巴馬才是“小破總統”,認為他“敵友不分”。
30日,以色列還宣布召回駐瑞典大使,以抗議瑞典成為首個承認巴勒斯坦建國的重要歐盟國家。法新社說,以色列外長利伯曼用諷刺的口吻警告斯德哥爾摩,“中東各方間的關系比宜家那些組裝家具復雜多了”。德國電視1臺說,特拉維夫已用最尖銳的外交手段表達不滿,瑞典是歐盟第八大成員國,他對巴勒斯坦的承認有很強的示范效果,而愛爾蘭、比利時和葡萄牙都有可能效仿。
“即使不算四面楚歌,現在也是以色列外交比較難的時刻”,吳思科說,盡管如此,國際社會壓力對以色列有多大作用并不好說,以色列認定耶路撒冷是永久首都,且把安全擺在首位。它也許會放低姿態,但不會有實質讓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