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金改助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實現關鍵一躍
2014-11-06 18:22:24?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金改第一季”推動國際金融中心三方面進展 自貿區到底從哪些方面推動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從剛剛落幕的自貿區“金改第一季”來看,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進展: 其一,在國內率先建成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市場。上海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已于9月中旬正式開業,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也在自貿區注冊成立。此外,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上海清算所和上海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等也計劃在自貿區內新設或增設交易場所,上海保險交易所也在積極籌劃中。 其二,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支持上海成為人民幣產品定價和清算中心。今年前9月,自貿區新增跨境人民幣結算額逾2000億元,同比增長約2.5倍;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發生388億元;人民幣境外借款發生191億元,使區內企業的融資成本下降10%至20%。 其三,以自由貿易賬戶作為改革載體和管理模式,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統計顯示,目前已有10家中資銀行接入上海自貿區的自由貿易賬戶信息監測管理系統,共開立了5000多個自由貿易賬戶。自由貿易賬戶體系運行平穩,沒有成為熱錢流入套利和資金向內滲透的管道。 “上海立志到2020年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自貿區在金改方面的突破,為實現這個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說。 更多改革紅利待釋放 借助于“國家環境”這項指標上的進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得以提升一個名次。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歐洲城市如莫斯科、馬德里等,在“國家環境”評價中呈負向波動。這充分說明,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未來自貿區還有更多的紅利待釋放。 一家大型航運集團財務總經理告訴記者,目前海外人民幣融資成本迅速上升,加上各種稅費已經超過5%,跟國內資金價格相較優勢已不明顯。企業特別希望能用外幣融資,但目前規定內資企業不能以外幣的形式負債。且境外發短債由外管局批,發長債要發改委批,手續繁瑣。“目前自由貿易賬戶僅有人民幣業務,特別期盼能盡早開通外幣業務,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還有一些政策在操作中外松內緊,如經常和直接投資項下的跨境人民幣結算,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是逐家審核、逐筆備案,大大挫傷了銀行和企業的積極性。”一家國有大行國際業務部負責人說。 由此可見,當前自貿區金改亟待釋放新的改革紅利,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關鍵一躍積蓄更多“起跳”力量。 |
相關閱讀:
- [ 09-25]羅塞夫警告主要國際金融機構面臨失去合法性威脅
- [ 09-11]中信銀行與聯想集團攜手亮相“2014中國國際金融展”
- [ 09-10]投洽會國際金融展開館 互聯網金融首次亮相金融展
- [ 09-10]投洽會國際金融展開館 互聯網金融首次亮相金融展
- [ 09-10]廈門:20多境內外金融機構亮相國際金融展
- [ 09-09]國際金融副總裁:未來十多年 需創造六億就業機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