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資金反腐日前又爆新料。被稱為“中國性學第一人”的中國人民大學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潘綏銘教授,因“科研資金使用不明”遭行政降級處分,退休年齡也降為60歲,導致他于前年退休。細節披露之后,有人斥之為腐敗,有人為其惋惜,還有人鳴不平,辯論持續升溫。 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性學教授科研經費違規 引發討論 10月10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布了《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關于巡視整改情況的通報》(以下簡稱“通報”),其中提到審計署2012年4月審計發現5所大學7名教授弄虛作假套取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資金2500多萬元的問題,包括潘綏銘承擔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專項有關子課題。通報說,針對審計發現的問題,科技部立即組織對所通報人員是否承擔科技部管理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情況進行了清查,其他幾位教授被依法批捕,潘綏銘僅被“行政處分”。這似乎暗示,潘綏銘的違規程度并不像其他人那么嚴重。 記者于11月2日向人民大學新聞中心公郵發去采訪函,尋求潘綏銘本人或校方對此事的回應,但截至發稿時尚未獲得回復。 針對潘綏銘弄虛作假套取科研經費的通報,記者采訪了多位大學教師,他們都覺得“不好評價”,但同時表示僅根據新聞報道內容和了解到的情況推測,“潘綏銘的調研報銷走正常程序肯定是有困難的。” 廣州學者林俊說,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常常需要做訪談和調查,勞務費是研究中最重要的支出之一,對個人受訪者,一般要給誤工報酬,請對方簽勞務單,填上姓名、身份證號碼及聯系方式等個人資料,但是潘教授團隊所研究的“性工作者”對個人信息高度敏感,因此從倫理的角度看,尊重受訪者的選擇,保護其個人隱私更是應有之義,讓她們出發票或者填勞務單是一道不可能完成的程序。 制度設計 是防止犯錯還是逼迫犯錯 “我不是無原則支持頂替發票報銷的問題,只是不認同我們的課題經費設置認定智力勞動是無價值的。”華中地區一位副教授的說法代表了不少高校教師的共同觀點。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下撥的課題經費中,包括有設備費、發表論文費、出差費、會議費和勞務費等,其中只有勞務費的發放針對智力勞動的貢獻,但勞務費規定只能發給研究生等不領工資的工作人員,不能發放給有工資的高校教師。清華大學一位教授說,一個500萬元的項目,經費用來買設備、發論文、出國交流、付研究生勞務費等。“自己付出的勞動最多,卻一分錢都拿不到。” 但另外一些高校教師則持不同觀點。北京大學一位教授告訴記者,課題經費不包含教師的收入,課題經費就是做課題的,而課題成果就是教師智力獲得,教師可通過課題成果獲得教職、工資、津貼收入的提升,從而體現對其科研的經濟補償。還有一些人認為,法規制度本來旨在盡可能讓人不能犯錯,但目前部分研究者卻因為制度原因而拆東拆西貼補研究費用,導致最后違規,變成制度“逼人非犯錯不可”,說明制度設計本身需要反思和糾正。 據了解,由于實名火車票報銷、真人身份證領取勞務費等核實困難等原因,一些學校為了提高教師收入,默認只要教師能提供有效發票就可以領取設備費、只憑身份證就可以領取勞務費等做法。 |
相關閱讀:
- [ 11-06]第十屆本科院校教授籃球賽下月開賽
- [ 11-06]九旬教授寫成測量學著作 求真,一輩子都不夠
- [ 11-04]中學老師將給研究生授課集美大學開全省先河聘請廈門一中老師做“兼職教授”
- [ 11-04]生源驟減大學教師失業? 臺大教授支招:吸引陸生
- [ 11-04]“玉融社科大講壇”邀江夏學院教授徐剛講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