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當踏上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的陌生土地,張宏(化名)只是單純地希望盡快用所攜資金辦理一個新的身份,再前往第三國“暫避風頭”。他沒有想到的是,“新身份”的獲取何其艱難,第三國沒去成,反而在印度尼西亞待了十七年。 在異國他鄉,張宏是別人眼中和善的印尼華僑,是一名專事游客接待的導游。而在中國上海,警方從沒忘記他是公安機關備案在列的境外逃犯。 今年,中國公安部開展“獵狐2014”專項行動,上海警方全力追緝,從14個國家和地區抓獲22名境外逃犯,張宏也就此落網。歷時十七年,張宏成了上海警方此次行動捕獲的逃亡年限最長的“狐貍”。 在上海市看守所,人民網記者隔著鐵柵欄見到了羈押著的張宏。盡管他用上海話強調“我是標標準準的上海人”,但他的口音卻像個“印尼華僑”。盡管他穿著囚服帶著手銬,但整個人卻顯得非常精神,他說,“我沒有自首的勇氣,但我早有了服法的準備”。 “從魔鬼那里拿來的錢,花在了魔鬼身上” 時鐘撥回17年前的1997年8月1日,當年30歲的張宏冒充銀行經理,伙同他人以“手拉手”存款短期內即可支付高額息差為名,用一張偽造的“企業存款證實書”將上海某事業單位的一張面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的銀行本票騙走,并實施轉賬、提現等行為,造成被害單位巨額財產損失。直到12天后上海警方接報此案,張宏已輾轉潛逃南京、重慶、成都、廣州、北海等地,并在當年10月4日,從海口機場出境,轉機香港前往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 “跑出來只是想暫避風頭,因為當初辦任何一個國家的簽證都不容易,新馬泰離中國太近不敢去,能拿到印尼的算不錯了。” 就這樣,張宏一起來到雅加達的還有六七十萬元贓款,在1997年,這是筆巨款。可誰曾想,這筆錢在12個月里就被花完殆盡。張宏這樣解釋,“easy get easy go,來得快,去得也快。不應該是你的,去得也會很快。用一句印尼的話來講:從魔鬼那邊拿來的錢,花在了魔鬼身上。” 來到印尼的張宏本想在當地買一個“靈活”的新身份,好方便自己去到第三國,所以多次去印尼黑市試圖花錢“漂白”自己:“第一次花1萬7千美金,當中還包括到香港來回機票。后來才發現,買了的證件都是假的,有關部門根本不認可。來來回回4、5次,把帶去的錢都花得差不多了。” 因為“要想的事太多”,初逃海外的張宏背負著沉重的生存壓力,“那時候,我每個月有20多天睡不著,失眠。” 滯留雅加達不到一年,印尼“九八排華”暴亂發生,“遇上九八排華暴亂,冤枉錢花了很多。我住的公寓房每3天要花5000,請軍警保衛,這樣的情況持續了2個禮拜。”排華暴亂結束已是6月初,“到了七月底時,買一張船票都沒錢了,只能找人借錢。” “每一根草都有活下去的幻想” “地球上每一根草,在碰到石頭時,都會找一個縫生長出去,何況我們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總是想能夠活下去的幻想。” 想要“活下去”的張宏,就這樣開始了在印尼的漂泊,“離開雅加達后,我去了蘇門答臘島,在棉蘭待了很久,在附近的棕櫚園區采棕櫚籽、施肥、巡邏,還在棉蘭郊外海邊養殖石斑魚、草蝦。2000年,我回到雅加達,到離雅加達7小時車程的一個小鎮山區種茶葉。后來還去過爪哇島幫朋友找木材、找藤條,去過蘇達曼丹島找礦石、找煤炭。印尼90%的地方我都去過,待的最長的就是雅加達和巴厘島。一言難盡……” 在棉蘭的山區茶場,張宏在一年多的時間里沒說一句中文,但卻學會了印度尼西亞當地語言,“我是在山里做工時學會當地語言的,都是接觸原住民,是一個學語言的好環境。” 盡管生活困難,但張宏自稱自己沒有影響很多,“用自己掙的錢買咖啡,花自己掙的錢,其實很安心。” 除了這樣的心理安慰,張宏也有自己的生存技巧,“可能我臉皮比較厚,我沒東西吃了會跑到隔壁村莊,就算一點都不認識的人,我也會說,‘請你給我一杯咖啡喝喝,我有錢會還你十倍’。人家就給我了,等我賺到一點小錢后,我也會還給人家十倍。人有命,上帝看到,你想要的一定會發生。對你自己承諾要兌現,借一還十,下一次人家會借你更多。” 張宏說,“我想過一輩子在印尼生活,每次到這種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自私的念頭,就是60歲一定要回到自己家。因為60歲,人的各種私欲、七情六欲也沒有了,那個時候,來坐坐監牢也是對自己的交代。” |
相關閱讀:
- [ 11-08]男子騙家人一起逃亡國外 妻子丟紀委工作患抑郁
- [ 11-03]盤點成功追捕回國貪官案例:十五年追贓100多億
- [ 10-28]部分在澳外逃貪官被指容易參與反華勢力
- [ 10-21]中澳聯手追逃貪官 首批名單從“不到百人”選出
- [ 10-21]七名高級官員曾外逃澳大利亞 貪污財產10億美元
- [ 10-13]8部門追捕外逃貪官 曾被外國要求做不判死刑承諾
- [ 10-06]聚焦“海外追贓第一案”:對外逃官員釜底抽薪
- [ 10-01]廣東4年追回外逃貪官10人 挽回損失2.3億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