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據美國媒體13日報道,美中11月12日在北京發布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兩國各自2020年后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美國兩大主流媒體《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12日均刊登社論對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加以評論。
《紐約時報》刊登了題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突破》(A Major Breakthrough on Climate Change)的社論。社論表示,奧巴馬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宣布了限制溫室氣體的相關協議,這一協議遠遠超出此前的承諾。假設雙方履行承諾,那么這一協議不但是重大外交突破,也是在對抗氣候變化充滿不確定性的戰役中,非常積極的一步。
奧巴馬訪華可謂成果豐碩,美中兩國在降低信息產品關稅、延長簽證期限與加強軍事聯系以便建立信任,避免南中國海對峙等問題方面均取得積極成果,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則將此次訪華之旅推入高潮。不過兩國在包括網絡安全與人權問題方面仍存在巨大分歧。
在全球變暖問題上,各國希望以有效的方式進行合作,經過多年毫無結果的努力后,此次美中氣候變化聯合聲明顯示了驚人的轉變。該協議傳達了兩個至關重要的消息:一個傳達給世界;一個傳達給美國國會。中國與美國排放的溫室氣體占全球排放量的45%,所以兩國發布的新承諾可以很大程度激勵其它國家,在2015年12月巴黎峰會制定新的全球協議前,確定各自國家雄心勃勃的目標。
中國承諾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在于協議中排放量的硬性限制。中國承諾,2030年達到排放量的峰值,在此之前盡早達到這一數值。在此之前,中國只表示會減少碳“強度”,這意味著,中國容許排放量以較慢速度增長。在阻止氣候變化帶來不可計量后果的過程中,問題的實質是:在某種程度上阻止排放量上升,使排放量成曲線下降。現在中國已致力于走上這條道路。
中國還制定了艱巨但并不難達到的目標:在未來15年,中國能源結構中,非化石燃料能源占比達到1/5,這不是一個小規模的承諾。據估計,這意味著中國將利用核能、風能、太陽能及其它零排放能源解決800至1000千兆瓦的發電量,這幾乎相當于中國目前的燃煤發電能力。
特別考慮到政治障礙,奧巴馬設定目標也非常引人注目。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奧巴馬承諾,美國2020年排放量相較2005年的水平降低17%。目前,美國被認為已完成了該任務的一半,這部分歸功于汽車能效提高、天然氣的使用以及關閉老式燃煤廠。
現在奧巴馬承諾,2025年美國排放量相較2005年降低26%。這意味著,對于奧巴馬提出的限制新開設及已開設的燃煤發電廠相關議案來說,該目標已是減排的最大限度。同時,除了碳排放,該目標還要求減少生產和運輸天然氣過程中的甲烷排放,持續投資非化石燃料。在離任前,奧巴馬需要盡可能多地啟動這些計劃。
美國與中國在很多方面仍保持激烈競爭,例如推動自由貿易協定和爭奪地區影響力方面。然而兩位領導人已顯示,富有成效的合作是有可能實現的,他們現在的任務是保持這個趨勢。
《華盛頓郵報》題為《美中達成里程碑式氣候協議》(The U.S. and China reach a landmark climate deal)的社論表示,中國和美國可以左右全球各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反應,直到12日以前,尚不清楚兩國是否能夠共同做出有效承諾。就在12日,兩國完成這一任務,就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國際氣候協議達成共識。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共同宣布了一項未來20年重大且可實現的減排承諾,美中兩國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兩國。這一承諾打破了美國保守派的觀點:即除非美國做出巨大犧牲,否則中國不會采取行動,保護環境。
根據計劃,截止2025年,美國將加快減排的步伐,屆時碳排放量將相較2005年降低26%~28%。奧巴馬政府稱,全美將在現有行政機構的領導下走上這條減排之路,而不需要再獲得國會更多授權。當然,如果國會頒布更有效的政策,比如減少碳排放稅,那么美國政府的減排之路將更便捷以節省開支。不過這看起來不太可能。
同時,中國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碳排放峰值,并試圖停止增加碳排放量。事實上,達到峰值要求中國實施新的重大政策。要達到目標,中國需要加快速度采用非化石燃料,包括核能、水能、風能與太陽能,這些能源將占中國能源結構的20%。
這一承諾是驚人的。白宮認為,中國打算建造的清潔能源發電基礎設施幾乎等于整個美國電氣系統的裝機容量。
然而比協議細節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中國與美國終于在全球變暖問題上實行合作,將國際氣候難題的兩大部分連接起來。其它國家也將充滿信心,當共同減排的同時,美中兩國不會白白犧牲。類似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大國也很難避免大趨勢,而采取行動。
共和黨領導人幾乎沒有時間攻擊這一協議,如果共和黨候選人贏得下一屆總統大選,他們可能需再等幾年才能阻止這一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