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展現 深入的思考 肖云儒 今年夏天,我和光明日報以及其他各大媒體近40名記者一道,自駕汽車沿絲綢之路走過15000公里,由西安到達羅馬。 一路上,穿過喜怒哀樂的歷史,經歷酸甜苦辣的路程,親身體驗到共建“一帶一路”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一個宏大戰略布局。 通過親自行走,特別是跟媒體朋友們交流,我對絲綢之路有了更多的認識。絲綢之路精神,就是“走出去謀發展”的精神。“路”是行走,上路就是往外走,往城外、省外乃至國外走。“絲綢”既是物質商品也是文化商品,“絲綢之路”不是兵戎之路,而是一個和平和睦的商貿通道,是一個經濟文化交流共贏的途徑。 回顧歷史,張騫鑿空西域后,漢武帝封他為“博望侯”大有深意。“博望”不就是稱贊張騫有走向世界的大眼光、大境界、大格局嗎?這種“博望眼光”和“絲路意識”,會使我們對許多問題有新的看法、新的做法。 “走出去謀發展”,要求我們有“博望眼光”和“絲路意識”,要求我們逐步將經濟社會發展由重視內線作戰和內聚性交匯,轉化、提升為內線作戰和外線作戰并重,內聚性交匯和幅射性交匯并重。將古絲路自然經濟背景上的自發商貿活動,提升為沿途各國在全球市場背景下的全面戰略合作。這條古老的文明帶將成為當今世界新崛起的嶄新的經濟文化發展帶。 要讓更多的普通人有這種“博望意識”,就必須發揮媒體的力量。這次“絲綢之路萬里行”采訪,各媒體的報道有質、有量且較為密集,紙、屏、聲、網多頭并進,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據媒體中介調查機構的民調顯示,報道受眾面約1億人,億萬中國人感受到了絲綢之路當今的面貌。 在這些報道中,《光明日報》的一系列報道尤其出彩,不愧有大報風度,比如《背后是祖國,眼前是整個世界》《通向金色的撒馬爾罕》等報道令人印象深刻。文字報道極具力度和分量,視頻節目也體現出這種文化特點,不是簡單的概貌介紹,而是帶有分析和評論,看后很有收獲。而這些內容都是在緊張的行進過程中完成的。 光明日報的報道團隊,業務能力出色,為人也都有著明顯的“光明范兒”:副團長胡斌與我是人大先后同學,不僅承擔了大量組織工作,為了搶拍鏡頭還堅持提早起床開始工作,并在車臺上給大家講授攝影課;周龍帶病承擔文字稿和出鏡記者雙重任務,總是精神飽滿,是全團最活躍的人;范瑾在工作之外,以豐厚的知識為大家提供咨詢,人稱“范教授”……在絲路上,他們白天趕路,晚上趕稿,證明了他們是最出色的團隊,我們也在此行成為永不忘懷的摯友。 (作者系陜西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文化學者,今年以74歲高齡重走絲綢之路全程)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