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招河南:借鑒雜交水稻,早日研究出“超級麥” 寄語學子:計算機里種不出水稻,要不怕吃苦,走進實踐中去 小學課本里的名人走下神壇來到校園,學生們會啥狀況? 11月17日上午,“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河南農業大學作報告,引發校園旋風。講座之前求門票,講座現場求指點,講座結束求合影。同學們蜂擁而至各種圍追各種求,冒著被擠成相片的風險希望能跟“袁爺爺”親密接觸一回,高舉手機拍照,根本停不下來。 鄭州晚報記者 張競昳/文 周甬/圖 火爆 袁隆平要來!飛信搶票,一座難求 #學術預告#【河南農大同學又有福啦,袁隆平將來校為大家講超級稻!】11月17日上午8點30分,袁隆平將在大禮堂為大家作超級稻育種進展學術報告,袁隆平院士之前已經受聘我校河南糧食作物協同創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學家。自家人講課,準備好耳朵吧! 11月14日,新浪微博上@河南農業大學發布的一則消息,讓同學們不淡定了,四處打探,希望有幸到現場聆聽大家講學。 “要不要門票?哪兒能找到門票?會不會有門票也擠不進去?” “民以食為天,雜交水稻簡直是中國第五大發明??!太偉大了!” 11月17日早晨7點半,距離報告開講還有近一個小時時間,河南農業大學禮堂外的臺階上,已有許多等待的學生。8點20分,能容納1300人的禮堂座無虛席,過道上、禮堂門口也圍滿了學生,等待著袁隆平院士的到來。 該校園藝學院研二學生翟德華,雖然早已拿到了進場的票,卻還是擔心晚了進不去,不到8點就到了?!皩W校前幾天給我們發飛信,告知大家袁隆平要來講座,誰先回復誰先拿到票?!?翟德華說,看到這個消息后,他立刻回復,幸運地拿到了票,“禮堂位置有限,想來的學生特別多,機會難得啊?!?/p> 8點40分,袁隆平剛一出現,禮堂里便立刻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振奮 袁隆平說,中國超級稻遙遙領先,理論上最高畝產可達1500公斤 “上世紀90年代末,多莉綿羊在全世界引起了震動,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形成產業化,而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保障了中國13億人的糧食安全,拯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億、千萬計饑餓中的人民。”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的介紹引發全場起立歡呼。 袁隆平說,水稻是第一大農作物,是糧食作物里的老大哥,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中國60%以上的人以稻米為主食,水稻產量的高低對保證糧食安全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報告會上,袁隆平介紹了我國雜交水稻的進展:“日本是科技比較先進的國家,水稻每公頃產量6.6噸,相當于我們440公斤畝產。超高產的超級稻最早也是日本提出的,但直到現在也沒有實現每公頃12噸的目標。印度的水稻面積最大,但產量很低,平均產量每公頃3噸。中國什么情況?2013年,試驗田產量已達每畝988.1公斤,離1000公斤差一點。今年,這個品種百畝畝產平均產量1026.7公斤已通過農業部專家驗收?!?/p> 袁隆平還透露了下一步計劃,即向農業部、科技部建議立項第五期超級稻,產量指標為平均畝產1026.70公斤,按國際標準,每公頃16噸,“計劃2020年前實現,爭取三年之內取得突破?!彼井a量有沒有止境?袁隆平說,雖然中國現在水稻的產量已經很高了,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但是理論上水稻產量的潛力還很大,最高每畝可達1500公斤。 激烈 怎么看待轉基因食品 合理研究,嚴格科學把關 報告會結束后,現場同學可以向袁隆平提問。由于大家太熱情,第一個被幸運點到的男生險些錯失提問機會,兩次被傳話筒的學生搶先提問。 怎么看待轉基因食品?面對這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袁隆平沒有回避:“轉基因食品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轉基因不能一概而論,基因多種多樣,有些基因特別是抗病蟲的基因,大家擔心人吃了會不會有問題?這些基因我們要慎重。但另外一些轉基因,如美國大豆的除草基因,大面積生產不用除草,沒有問題,不能談轉色變?!?/p> 在袁隆平看來,分子育種的轉基因技術是解決糧食增產、保證糧食安全的科學措施,搞轉基因要合理研究,經過嚴格的科學試驗和把關。 希望 愿河南借鑒雜交水稻 早日成功研究出“超級麥” 有學生拋出“對河南年輕學子和老師有何建議”的問題,袁隆平說,建議同學們研究雜交小麥,實現中國的小麥夢,“計算機里種不出水稻,也種不出小麥,青年科技人員要不怕吃苦,走進實踐中去。” 袁隆平說,河南是糧食大省,主要種植小麥,產量很高,平均產量過了400公斤,非常不錯?!翱梢岳秒s交小麥優勢攻關,這是一個發展方向。目前,中國在這方面走在美國前邊,但還沒有完全成功,希望有志者加入研究的隊伍?!?/p> 袁隆平介紹,北京農科院以及云南等地都在研究雜交小麥,希望河南農大的師生,尤其是作物育種的研究生們,以及河南農科院的研究人員,加大力度研究雜交小麥,早日研究出“超級麥”,“小麥與水稻的研究有許多相通之處,需要相互借鑒學習。希望河南能夠研究出超級小麥,進一步提高小麥產量?!?/p> 據了解,我省小麥種植面積有8100萬畝,平均畝產量已突破了400公斤,對雜交小麥的研究已經開展多年,在河南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學院等4所院校的共同努力之下,目前已培育出一批增產優勢明顯的雜交組合,在田間試驗示范,暫未推廣。其中,我省在濟源有約百畝試驗田。(請繼續閱讀A06版)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