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談判正在維也納舉行,此輪談判將持續至11月24日,這一天是伊核問題六國與伊朗達成全面協議的最后期限。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目前各方在焦點問題上都還沒有讓步跡象,因此本輪談判何去何從尚難預料。
美伊都面臨“大考”
由于未能在上一個最后期限7月20日之前達成全面協議,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決定把談判期限延長至11月24日。伊核談判的命運將在這一天揭曉,伊朗總統魯哈尼和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將迎來一次執政“大考”。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談判破裂,魯哈尼政府可能會在國內面臨更大壓力。去年當選后,魯哈尼作出的最重要承諾就是解決伊核問題。核談進度一再拖延,他的支持者的信心和耐心逐漸損耗,強硬的反對派勢力蠢蠢欲動。
對奧巴馬來說,他領導的政府目前面臨來自美國國會以及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壓力,如果不能在最后期限前達成協議,共和黨人控制下的新一屆美國國會極有可能會尋求強化對伊朗的制裁,以色列則會繼續發出軍事打擊伊朗核設施的威脅,從而引發一系列變數。
分歧明顯矛盾難解
經過多輪談判,各方都已將牌攤到桌面上。伊朗的訴求是快速徹底地解除制裁,同時保留相當數量的核設施和離心機。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認為,伊朗需要19萬臺離心機。
美國等西方國家則認為,伊朗已經安裝了1.9萬臺離心機,因此最多允許伊朗繼續運行其中的數千臺,而且現有制裁措施不會立即解除。
美國針對伊朗的制裁涉及多項法案和總統行政命令,而美國民主黨又失去了對國會參眾兩院的控制權,即使奧巴馬政府有意解除對伊制裁,恐怕也難獲國會支持。
從技術層面看,歐盟取消或者中止相關制裁相對簡單,但成效如何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談判其他方表現出的政治意愿??梢钥隙ǖ氖牵绻梁苏勁胁荒芎炇鹨环莘€定的協議,歐盟公司肯定也不會愿意到伊朗投資,同時歐盟銀行為了規避風險,也會盡量避免與伊朗的金融機構合作。
機會難得很難放棄
分析人士認為,談判破裂是各方都不愿見到的最差結果,各方有可能就爭端的某些方面達成一致,同時同意延長談判開展進一步磋商,各方很難選擇離席走人。
伊朗德黑蘭大學國際關系系主任馬蘭迪說,只要談判不破裂,伊朗并不如西方想象的那么著急。
奧巴馬政府官員、國會人士以及美國的分析家也都認為,再次延長談判的可能性最大。反對與伊朗核談的不少人也都傾向于延長談判,而不是現在就達成協議。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近期發表文章認為,如果全面協議無法達成,將有兩種可能的結果:一是談判延期;二是就目前形成一致的問題達成諒解備忘,為敲定具體細節留出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