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江南水鄉烏鎮完美落幕。 全球互聯網業界領軍人物的真知灼見,為全球互聯網的發展與治理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這次大會以“互聯互通,共享共治”為主題,就國際互聯網治理、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新媒體、網絡空間法治化、網絡名人、跨境電子商務、網絡安全、打擊網絡恐怖主義等分議題進行討論。 在三天緊張而熱烈的討論中,與會代表共商互聯網發展大計,達成了廣泛共識。中國呼吁,國際社會應齊心協力,攜手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絡空間。 看好中國,看好互聯網機會 從開始著手嘉賓邀請工作到會議召開,留給大會籌備組的時間不足兩個月。最終,1000多位全球互聯網的領軍人物,從四面八方聚集到了這個千年古鎮。8個板塊,15個分論壇,中外600余名記者參與報道這場盛會。 “政府、民間團體、企業、通信公司、學者、科技人士等所有的利益主體都參加了本次會議。”在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總裁法迪·切哈德看來,參加本次世界互聯網大會最大的感受是,中國正在以一種開放的態度擁抱世界,參與管理互聯網。 “以擁抱的姿態來對待互聯網,用市場的思維來培育互聯網,用法治的理念來管理互聯網,中國希望與世界一道,不斷促進網絡空間的互聯互通,永葆互聯網的生命力。”在大會閉幕式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表示。 看好中國,看好互聯網機會,這是與會國內外代表的普遍心情。“全世界都想借此探悉中國將如何從網絡大國向網絡強國邁進,未來將在全球互聯網版圖中發出什么樣的聲音、發揮什么樣的作用。”任賢良說。 互聯網應“互聯互通,共享共治” 中宣部副部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魯煒表示,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旨在搭建兩個平臺: 一是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臺,讓各方人士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圍繞互聯網的發展、安全、共享與共治尋找共識; 二是國際互聯網共享共治的中國平臺。通過這個平臺,讓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精英、互聯網理論研究者和管理互聯網的政府部門,能夠與世界更好地進行溝通、對接,讓中國更好地走向世界,同時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對于大會所發揮的作用,老撾郵電與信息部部長謝姆·蓬瑪占肯定地表示:“國際社會應該在遵循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原則上,建立一個管理機制和溝通平臺,就互聯空間進行溝通和合作。” “互聯網進入中國20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中國奇跡’。我們這次召開世界互聯網大會,請世界各國來一起分享互聯網在中國的故事,同時我們也在互聯網的發展和治理中,發出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智慧。”任賢良表示。 在“全球互聯網治理論壇”分論壇上,Rod Beckstrom Group總裁羅德·貝克斯特朗感慨道,是聯通性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中國加強互聯網方面的國際參與,有益于中國,也有益于世界”。 暢想互聯網未來新發展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但我們仍然面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如何平等有效地進行全球互聯網治理議程的制定,如何在各利益相關方的生態系統中達成共識,如何在網絡中保護個人隱私等等。 本次大會共開展了近20場論壇和對話活動,就國際社會對網絡空間共同關注的重大問題進行了討論,并就此提出了九點倡議,具體包括:促進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尊重各國網絡主權、共同維護網絡安全、聯合開展網絡反恐、推動網絡技術發展、大力發展互聯網經濟、廣泛傳播正能量、關愛青少年健康成長以及推動網絡空間共享共治。 對互聯網問題的討論從不簡單,魯煒深知這一點,他反復強調,“我們可以有分歧,但不能沒有溝通”,在他看來,網絡空間應該像烏鎮的阡陌縱橫水網相連一般,讓信息自由而安全地流動,人們在互聯網上也應該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實現共享共治,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次會議為解決這些問題創造了可能性。”法迪·切哈德表示。 中國接入互聯網20年來,已發展成為世界互聯網大國,不僅培育起一個巨大市場,也催生了許多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有人說,這次大會將在世界互聯網史上留下深刻印記,而烏鎮作為永久會址,發展途徑也將被改寫。內生于小鎮的互聯網基因,正加速催化、生發、蔓延,將輻射至浙江、中國乃至世界。 (本報烏鎮11月21日電 光明網記者 張薇 鄭逸 王恩慧 本報記者 嚴紅楓) |
相關閱讀:
- [ 11-22]新華時評:中國互聯網發展站上歷史新起點
- [ 11-22]習近平互聯網大會賀詞背后的大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
- [ 11-22]國平:在共享共治中互聯網必定更好造福世界
- [ 11-21]李強:互聯網創業創新需要一個怎樣的生態系統?
- [ 11-21]俄媒:俄羅斯稱贊中國發起首次互聯網大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