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格爾木11月23日電 題:帳篷搭在哪里 哪里就是格爾木 作者 孫睿 在1954年春天以前,格爾木還被寫成“噶爾穆”,當時只不過是地圖上一個名稱而已,并無居民點存在于昆侖山北麓的這片荒灘上。 1991年3月慕生忠將軍回憶這段歷史時說:“當時,格爾木空曠的原野上沒有一頂帳篷、一棵喬木。有的只是枯草和大漠戈壁。向南望去,昆侖山巔白雪皚皚;向北看,沙丘一座連一座,恰似一片破敗的墓葬群。有人問我,格爾木到底在哪里?我回答說,格爾木就在你的腳下。我們的帳篷搭在哪里,哪兒就是格爾木。” 慕生忠為人們所紀念,是和青藏公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1954年5月11日,慕生忠帶領19名干部、1200多名民工組成的筑路大軍來到格爾木河畔的這片荒原上,開始了艱難的筑路進程。 1954年7月30日,公路修到了可可西里。僅用了79天,筑路大軍就修通了300公里公路。這一勝利使慕生忠和筑路勇士倍受鼓舞。在可可西里山上,慕生忠發出了電報:“彭總并轉中央,我們的汽車已經開上了可可西里,我們正在乘勝前進。” 10月間,慕生忠和他的勇士們穿越了唐古拉,在海拔5300米的冰峰雪嶺修筑公路30公里。汽車轟鳴著翻過唐古拉山口。慕生忠更是抑制不住感情,當即給中央發了一份電報:“我們已經戰勝了唐古拉!我們在海拔5700公尺以上修筑公路30公里(按:當時測量唐古拉山口高度是5700米),這可能是現在世界上最高的一段公路……” 在修筑青藏公路過程中,慕生忠不斷給無名的地方取名。其中,風火山、不凍泉、可可西里、開心嶺以及長江源頭沱沱河等的得名,都源于他的“杰作”。由于慕生忠的普通話講得不標準,譯電員將地名譯走了樣。比如可可西里,慕生忠取的是“霍霍西里”,譯電員譯成了“可可西里”;沱沱河因為沙多,人下到河里,沙子立刻就把腳面埋住了,像個鞋套,慕生忠便將此河取名為“套套河”,而譯電員卻譯成了“沱沱河”。一次,一名修路工因為想家掉眼淚。慕生忠問:你家在哪?修路工說:在雁石坪。慕生忠呵呵一笑說:這里就叫雁石坪,這里就是你的家鄉啊! 1954年12月15日,2000多名筑路英雄,100臺大卡車,跨越當雄草原,穿過羊八井石峽,直抵青藏公路終點拉薩。格爾木至拉薩1200公里,僅用了7個月零4天的時間全線打通,這在中國筑路史上是個創舉,在世界公路史上也是罕見的。也就在這里,慕生忠領導的北線工程――敦(煌)格(爾木)公路,也同時打通。 如今,隨著青藏公路和青藏鐵路一期工程的相繼開通,格爾木成為了連接西藏與內地之間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將軍在蘭州逝世。臨終前,他留下遺言,把他的骨灰撒在了昆侖山上、沱沱河畔。子女們按照父親的遺愿,一個多星期后捧著他的骨灰來到了格爾木。聽說老將軍的骨灰要撒在青藏路上,沿途的司機主動把車全部停下,鳴喇叭3分鐘。他們也都知道,他們走的這條路是慕生忠帶人修通的。 在青藏鐵路通車前,青藏公路承擔了85%以上進出藏物資運輸的任務,是進出藏最為繁忙的生命線和大通道。而格爾木則充分發揮了內地通向西藏的旱碼頭和大后方的作用。 “風雪千里青藏線,連接祖國西南邊;江河源頭歷艱苦,英雄無謂永向前。”站在為紀念慕生忠將軍而修建的將軍樓公園內,看著墻上展示的慕生忠將軍與青藏公路的史料,人們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完) |
相關閱讀:
- [ 11-22]川藏公路西藏境內排龍段發生塌方 上百輛車滯留
- [ 11-09]全國公路交通警地聯合應急演練 提升協同能力
- [ 11-04]新疆獨庫公路邁入“封山期”
- [ 10-27]黑龍江省哈肇公路發生交通事故 6人遇難7人受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