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好壞關鍵在自身 向松祚:貨幣不是萬能的,這是哲學問題,大家千萬不要相信銀行貸款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它可以解決部分問題,它只能解決部分問題,比如說我們產能過剩的行業,我打一個極端的比方,哪怕銀行貸款利息為0,你的產品能賣出去嗎?你的產品有市場需求嗎?沒有。所以一個行業發展,一個企業發展最終不是取決于能否拿到銀行貸款,根本是取決于你這個行業是不是真正有市場需求,你的企業是不是真的符合行業發展方向。比如阿里巴巴、騰訊、百度或者現在新興的行業,他不需要銀行貸款,可能銀行真的想給他們貸款,因為他們企業經營的非常穩健,但是他們不要,還有類似的企業很多。真正好的企業,他是不需要銀行貸款的,原因很簡單,他要錢,市場給他錢,比如可以在市場上發新股融資,可以發債券,有很多投資者真正想花錢給他們。所以我舉這個例子,如果這個企業做得好,銀行就跟著你來,如果企業不好,企業不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銀行就避之唯恐不及,這個時候貸款的效果,哪怕利率再降也救不了這個企業。 降息的效果取決于兩個因素 向松祚:貨幣信貸不是萬能的。但是對整體經濟會有效果,為什么會有?對于企業貸款而言,少數企業處在兩端,一些是非常好的,他根本不需要銀行貸款,另一些是很差的,根本不符合銀行貸款條件。但是多數企業是處在中間,比如對中小微型企業、對正在成長的企業。銀行也希望支持他們,他們也希望銀行貸款,這個時候降息對他們是有效果的。所以,我認為央行的降息在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服務時,一定會有效果,但是這個效果我覺得取決于兩個因素,一個是取決于商業銀行如何具體來落實央行降息,第二個要取決于我們企業怎么有效地運用這個新的資金。 降息不是房地產救市手段 向松祚:房地產銷售額比去年是下降了,但是規模仍然很龐大。我們通常講有三個“60%”,中國有60%的行業和房地產有關,中國老百姓的財富大約有60%甚至更多是買了房子,我們社會融資,包括銀行貸款有60%是用房子和土地抵押,所以整體宏觀經濟來講,我們希望房地產平穩健康地發展,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但我們不能因為說房地產很重要,我們就忽視它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快速發展的行業里面,房地產來說隱藏的問題是很多的,我覺得從金融角度來講,首先它們的負債比較多,我們房地產行業瘋狂的擴張靠什么?靠社會融資,銀行貸款是主要部分,當然還有什么社會融資,你想你瘋狂地靠社會融資,靠銀行貸款來擴張,總有一天要出問題,因為這個錢要還,而且你的成本很高。第二個我們在某些地方,過去房價漲得太高,這個大家都知道,不用我解釋。還有一個問題,我們房子蓋的太多,那老百姓的剛需和改善性需求也是有限的,而且老百姓的購買力是有限的,比如我想能把全世界的豪宅買下來,那可能嗎?很多人都希望把豪宅買下來,但是他的購買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認為我們現在對房地產需要做一個理性的判斷,就是我們要很好的規劃房地產,讓房價不要再過度上漲,因為過度上漲,普通老百姓無法承受,不光是北上廣地區無法承受。 我們這次降息,很多房地產老板理解,是不是我們希望房地產搞起來,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我前面說了這就是一廂情愿。現在銀行已經知道房地產的風險,雖然它降息了,銀行還會給房地產貸款嗎?雖然降息了,銀行還會不計條件的,不問條件的去瘋狂的放開房貸嗎?前一段時間按揭貸款政策調整就已經看到這個效果,首套房子認定,這個效果是有限的,為什么有限?因為我們有很多老百姓購買力已經透支了,他已經沒有能力再買那么多房子,不可能說一個老百姓就那么點錢全都買了房子,他還活不活了?所以房地產企業的各位企業家一定要為房地產行業本身做一個明晰的判斷,把這次降息理解成是救市是完全錯誤的理解。 降息對股市僅有短期影響 向松祚:我認為降息只是給股市帶來非常短期的影響,也就是說因為降息會對市場的情緒有一個幫助,其實周五收市已經看出來,可能有些人已經預判到央行可能有動作,那天其實股市漲得不錯。我覺得未來支持中國股市主要四件事,一個是我們的注冊制度改革和退市制度,這說明中國正在重造我們的股市,就是要靠市場判斷你這個企業能不能上市,上市之后做得不好也要退市。第二就是新三板,很多中小企業能為自己的企業定價。第三就是滬港通,滬港通已經開了,未來可能還會跟紐約等其他市場打通,我國資本市場向國際化發展。最后還有鼓勵中國投資者到海外投資,我覺得這四件事可能是推動中國股市主要的原因。 |
相關閱讀:
- [ 11-21]央行降息一舉三得 緩解“錢緊”推進利率市場化
- [ 11-21]央行降息 房貸百萬20年月供減負234元
- [ 11-21]央行:降息不代表貨幣政策取向發生變化
- [ 05-22]溫和通脹為澳央行降息提供空間
- [ 05-05]歐央行降息創歷史新低 “療效”或有限
- [ 05-03]歐央行降息刺激 黃金價格大漲1.5%至1467.6美元
- [ 05-03]歐央行降息25基點至0.5% 首提負利率
- [ 05-03]德國經濟學家認為歐洲央行降息是是明智之舉但作用有限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