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職業,劃分為四種類型三個級別 作為農業部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省份,陜西將本省新型職業農民分為了生產經營型(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干等)、專業技能型(農業產業工人、農業雇員等)、社會服務型(農村信息員、農產品經紀人、農機手、代耕手、機防手、動物防疫員等)和新生代型(農科大中專畢業生、返鄉青年農民工、復轉軍人等)四類。 “職業農民應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較高的職業素養”,楊效宏說。 從2011年以來,陜西省農業廳經過調研、試點,先后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作方案》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績效考評試行辦法》等規范性文件,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等“頂層設計”日漸清晰。 《職業農民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首先劃定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16歲到55歲間,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初級職業農民應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級要求高中或農科中專以上文化程度,高級則應具備農科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初級職業農民收入應達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10倍,中級達到10—20倍,高級達到20倍以上;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具備現代農業理念知識和專業技能,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能夠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掌握先進生產經營模式,具有示范帶動效應,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每年認定一次,按指標計分,制定培訓教材與課程 認定之前,培育是關鍵。陜西省農業廳成立了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以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體,“目前,陜西省12個市107個縣區均已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有6個市正式發文成立了培育領導小組”,陜西省農廣校副校長楊建軍說。 在此基礎上,調查摸底,“初步統計,全省符合職業農民特征的培育對象達到20多萬人”,戴建昌介紹;同時,對省內農民教育培訓機構、人員等進行了摸底統計,指導市縣認定了一批實訓基地;此外,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大綱》,設置了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能力拓展課和實訓操作課四大模塊共計560門課程,組織400余名專家編寫了第一批41套教材,目前已出版21套,其余正在出版印制中。 今年以來,陜西省市縣各級陸續開展了第一批職業農民資格認定,按照高、中、初三級分別由省、市、縣認定的原則,每年認定一次。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經營規模、生產效益和職業道德等5項,實行百分制評估,前三項各占20分,生產效益占30分。資格認定實行逐級推薦,獲得初級證書方可考核認定中級,以此類推。 前不久,陜西省認定了84名首批高級職業農民。截至目前,當地市級認定中級職業農民55名,區縣認定初級職業農民3696人。 職業農民需要技術、理念指導,更需要產業扶持 “經過區、市筆試、面試和評審,認定為中級,又推薦我到省上參加考試,可惜沒考過”,寧蔣娟略有遺憾。 據她介紹,近幾年,農廣校、農技中心一直指導她更新設施、引進品種,幫她掌握種植技術、農業法規、市場營銷知識,還幫她注冊了“瓜大姐”品牌,同時對土壤產地進行品質認證,“如今咱自家經營了110畝地,去年果蔬種植收入達160多萬元。”嘗到甜頭的寧蔣娟告訴記者,“認定為職業農民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更多。” “對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僅是傳授技術、指導思路,更得在產業扶持上下功夫”,戴建昌向記者強調。 此次獲評為中級職業農民的劉楠,去年開始攻讀農廣校繼續教育大專文憑,是典型的新生代職業農民,“我想建一個物流冷庫,但需投資40多萬元,找銀行貸款難度很大。”他期望有關部門給予職業農民更多資金扶持。 今年,陜西省職業農民培養任務為1.5萬人,預計2020年總數將達20萬人。目前省財政資金已配套8580萬元,其中已撥付500萬元資金用于貸款貼息,引導小額貸款向職業農民傾斜。 “培育職業農民絕不等同于以往的農民培訓,是升級版而不是加長版”,戴建昌告訴記者,“目前的難點在于,全社會職業農民培育的氛圍還沒有形成,特別是部分市縣一級農業負責人員,本身就對職業農民的概念不清晰,對其意義認識不清楚、不到位。”楊效宏也認為,“推進職業農民培育并非農業部門一家的工作,還需要制度的頂層設計。” 姜 峰 |
相關閱讀:
- [ 11-16]三鋼集團人才戰略 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占工人總數三成
- [ 11-15]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呼吁應尊重東部鄰國
- [ 11-13]音樂音響名家云集廈門高級視聽展 130家單位參展
- [ 11-10]武夷山:培訓高級評茶員 助理海峽茶博會
- [ 11-08]香港一高級管工涉港珠澳大橋工程貪污案被廉署起訴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