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煙,在中國已經說了N年,從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2006年在我國正式生效算起,也有8年光景。然而,這么多年的努力,全面控煙在中國仍然舉步維艱。 國務院法制辦24日公布了我國首部《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從“宣言”到“立法”,送審稿中的規定能否推動控煙邁出實質性步伐,減少和消除煙草煙霧危害,保障公眾健康? 哪些場所吸煙將違法? 車站候車閑得無聊吸煙也違法?單位干活累了抽個煙管得著嗎?朋友餐廳聚會點煙也不行?很多人對公共場所禁止吸煙不解甚至抵觸。 資料顯示,我國現有吸煙人數超過3億,7.4億非吸煙者遭受二手煙危害。72.9%的初中學生在家、室內公共場所、室外公共場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中暴露于二手煙。每年死于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達136.6萬,超過因艾滋病、結核、瘧疾和傷害所導致的死亡人數之和。 所有室內公共場所一律禁止吸煙——送審稿首先作出了明確規定。 下列公共場所連室外也禁止吸煙:托幼機構、兒童福利機構、學校、活動中心、教育培訓機構等以未成年人為主要活動人群的公共場所的室外區域;高等學校的室外教學區域;婦幼保健機構、兒童醫院、婦產醫院的室外區域;體育、健身場館的室外觀眾坐席、賽場區域;公共交通工具的室外等候區域;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吸煙的室外場所。 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公園、游樂園等室外區域,可以設立吸煙點,沒有吸煙點的則屬于全面禁止吸煙的場所。 “公共場所里吸煙留下的煙霧會長時間停留在環境內,影響到每一個進入公共場所的人,因此在公共場所控煙,對公眾的健康會起到積極作用。”中國控煙協會常務副會長、研究員許桂華說。 哪些人要帶頭控煙? 作為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以及領導干部應做出表率,然而,在一些單位,控煙行動在某些人身上“失去作用”,辦公室里“煙霧彌漫”。 去年底,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領導干部帶頭在公共場所禁煙有關事項的通知》,送審稿又將帶頭控煙寫入了法規。 送審稿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教師、醫務人員應當帶頭控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不在公務活動中吸煙,教師不在學生面前吸煙,醫務人員不在病人面前吸煙。 送審稿還明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的“一把手”是本單位控制吸煙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全面負責本單位控制吸煙工作。有專家認為,這表明,“禁煙不禁官”的現象將被遏制。 業內人士建議,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控“三公消費”的政策環境下,機關事業單位應該全面禁煙,嚴禁高檔香煙消費,對領導干部在辦公區域辦公時間吸煙予以曝光,讓公職人員成為帶頭控煙主導力量。 如何預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煙? 未成年人是控制吸煙工作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也是煙草企業鎖定的潛在吸煙人群。因此,預防控制未成年人吸煙對公共場所控煙乃至整個控煙工作意義非常重大。 《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定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煙酒,《煙草專賣法》也有相關規定,但并未規定相應的具體要求和處罰措施。 送審稿對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制品的行為進行限制,禁止通過自動售貨機等可以直接選取煙草制品的任何方式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制品;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制品,對難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銷售者應當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件。 此外,還強調學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學生吸煙,對學生進行煙草危害宣傳教育,及時勸阻和教育吸煙的學生戒煙。 “互聯網的易得性非常強,禁止通過互聯網、移動通訊等信息網絡向未成年人銷售煙草制品對保護青少年意義很大。”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或健康合作中心研究員肖丹說。 加強宣傳是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調查顯示,相當比例的人對煙草造成的健康危害還有錯誤認識,比如認為“低焦油就等于低危害”。吸煙可以幫助人們緩解工作、生活中的壓力。還有些人認為吸煙可以預防老年癡呆癥等疾病。 “加強控制吸煙宣傳教育,引導公民主動不吸煙、勸阻他人吸煙、拒絕吸二手煙,形成全社會共同維護健康權的意識,可以使控制吸煙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許桂華說。 大量國際經驗證明,宣傳教育和戒煙服務是保障控煙法律法規順利實施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特別是煙盒包裝警示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宣傳教育手段,廣泛禁止煙草廣告、促銷和贊助是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的重要措施。 為了加強控煙宣傳教育工作,送審稿要求政府、社會組織、媒體積極開展控煙宣傳教育,促使社會形成不吸煙、不敬煙、不送煙的社會風尚。 “條例頒布后也要加大宣傳力度,讓人人都能夠知曉,了解到自己的義務和權力,做到‘有法我必依’。”許桂華說。(記者陳菲、劉奕湛、胡浩) |
相關閱讀:
- [ 11-24]京版控煙條例擬獲表決通過 機場吸煙室終將被取消
- [ 11-05]衛計委:公共場所控煙條例已上報國務院
- [ 10-27]蓮秀社區與蓮花幼兒園攜手控煙宣傳活動
- [ 10-15]國家衛計委督導組來閩檢查健康促進和控煙履約工作
- [ 09-26]控煙重點不只在禁煙場所劃定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