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提出兩周年:樸實概念贏得全民認同
2014-11-28 06:47: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中國夢”為什么這樣火 在著名語文刊物《咬文嚼字》的語言學專家們看來,“中國夢”之所以能迅速走紅,源自于這一概念中蘊含的“清新的理念和親和的風格”,容易為廣大民眾所認同。這一簡要的構詞法,已衍生出無數的“××夢”版本,從而更適宜傳播。 “中國夢”超越語言的,是樸素簡明、直指人心的理論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從來就不缺乏這種樸素而有力的理論。從革命戰爭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到鑄造人民解放軍軍魂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從毛澤東對共產黨人的定位“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提出的新時期建設方針“改革開放”,每一個簡明的理論背后,都有明確的歷史背景、現實關切和奮斗目標,從而成為凝聚起全黨、全軍、全民族的理論之魂。 “中國夢”的提法,則在中國共產黨的傳統基礎上,具備了更加“接地氣”的味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上接百余年來中國人民的奮斗歷史,下承“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而“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則凸顯出國家發展過程中對個人價值、機會均等的追求。正如習近平所言:“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 去年6月,《廣東省居民對“中國夢”概念認知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大部分居民表示,個人夢想與“中國夢”相關相依。 這也是WPP報告的結論之一——“中國夢”最獨特的地方,就是“個人夢”與“家國夢”交織在一起的特性。 理論要凝聚人心,首先須具備的就是這種對社會“最大公約數”的尊重和追求。 世界眼中的“中國夢” “中國夢”,不僅引來了國內的熱議,還吸引了海外的目光:這個全新的提法,究竟是什么意思? 美國《華爾街日報》首先看到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居安思危的戰略眼光:“雖然新的早晨尚未來臨,但習近平已著手確保所有人對未來保持警醒。”這樣的評價,顯然著眼于習近平對近代以來中國的百年屈辱史的論述。 而在《紐約時報》看來,“中國夢”里更多的是“中國的抱負”。他們看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放在一起,顯示出中國在發展中更多維的關切——如果說前30年人們關心的更多是物質層面的話,那么在當下,人們更加關心環境問題、政治進程和精神生活的豐富。 “中國夢”,歸根結底是一個全中國、全中華民族共同奮斗的目標。 兩年來,“中國夢”逐漸從模糊走向細化,從理念走向轟轟烈烈的作風建設、緊鑼密鼓的全面深化改革、已經繪制的依法治國藍圖。而解除個人和市場身上的束縛,讓全社會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也是為了“中國夢”的每一個“具體版”個人夢想的實現。 有夢想,就要去追求。本報記者 申孟哲 |
相關閱讀:
- [ 11-27]《中國夢之聲》本周8進6 偶像歌單投票定(圖)
- [ 11-26]李源潮勉勵青年企業家 為實現中國夢創業創新創優
- [ 11-26]人民日報評論員:以建設者品格共筑中國夢
- [ 11-24]【國學與時政】夢在當下——記“中國夢”兩周年
- [ 11-23]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