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燕查看新培育的辣椒。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參加工作20多年,她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走田頭,傳農技,不亦樂乎;7年前,她一頭扎進生態移民村,將茫茫戈壁沙漠,改造成農民致富的金窩窩。她叫王金燕,寧夏銀川市金鳳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 “我愿擔當領路人” 銀川市金鳳區良田鎮,地處賀蘭山東麓戈壁沙丘,環境惡劣,叫良田,只是一種美好的向往。 1984年,王金燕從黑龍江糧食學校畢業回到寧夏從事農技推廣工作。在寧夏生態移民大政策下,固原6個村1.2萬人搬遷到良田鎮,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2000元。王金燕主動提出,到良田鎮去幫扶。 移民都習慣了靠天吃飯,想推廣先進適用農業生產技術,談何容易。多年的基層經驗告訴王金燕,想讓農民接受新事物,必須要讓他們得到實惠、嘗到甜頭。 根據良田鎮征沙渠荒漠土地的自然地理條件,2007年,王金燕和同事蘇志宏一起在征沙渠潤達作業站租賃沙地600畝,投資鋪設了滴灌設施,示范種植無籽西瓜。無籽西瓜種植成功,讓周邊農民紛紛上門請教。初戰告捷,王金燕又籌集資金160萬元開發荒沙地1500畝,引進種植海南無籽西瓜,當年平均畝產4000公斤以上,畝純利潤達2500元。2007年9月,王金燕在良田鎮6個村注冊設立了“銀川市金鳳區鼎峰蔬菜專業合作社”。 一心想干事業的王金燕,在2008年遭遇一次“滑鐵盧”。這一年,她試種的600多畝出口洋蔥因為金融危機影響,大部分爛在了倉庫里,損失了100多萬元。“那段時間,我急出了突發性耳聾。” 有人勸她說:“干嗎要跑到那個黃沙漫漫、干旱少水的地方去受苦受累,圖啥呢?”“我是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不干這個我干啥?為了農民的幸福,我愿意擔當一個領路人。” 靠著一股子潑辣勁,王金燕帶動金鳳區良田鎮園林、和順等6個生態移民村發展設施農業3000多畝。“我們的技術都是王主任手把手教的,現在一畝棚一年能收入1.5萬元左右,比過去在山里種田不知道強多少!”移民柳占川說。 |
相關閱讀:
- [ 11-29]一莆商躋身全國百名“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
- [ 11-28]龍巖舉辦首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公益論壇
- [ 11-28]廈門集美建設類項目考核優秀將額外有獎勵
- [ 11-27]全國幼兒園優秀自制玩教具展評我省獲 佳績
- [ 11-27]全國幼兒園優秀自制玩教具展評我省獲佳績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