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APEC期間很多治霾措施難以常態化
2014-12-04 06:52:38?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長期發展框架,如何來布局?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認為,現實情況要求各地適應新常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單純追求增長速度。大的方向,應該是綠色低碳發展、創新驅動發展“兩個輪子走路”。不僅河北需要轉型,北京、天津乃至整個區域,都要轉型。京津冀協同發展,實際上為尋找經濟與生態的平衡點提供了一個機遇。 武義青還指出,京津冀地區同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相比,盡管經濟活動強度較低,但霧霾更嚴重。究其原因,一是京津冀地區本身環境容量的限制,二是創新要素的缺乏導致工業排放量大。河北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但是創新要素的配置較為欠缺。北京的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已經超過6%,天津已接近3%,而河北僅為1%。如果能夠優勢互補,促成河北產業資源與京津科技資源的合作,則不失為一條雙贏之路。“各地不該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必須要有更強的全局意識。” 就京津冀地區的協同發展,武義青強調,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差距,仍是擺在面前的難題。“燕山地區的33個貧困縣,有22個在河北。這給河北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了較大壓力。”武義青認為,河北同京津一樣,既有治理環境的需要,也有發展經濟的需要。河北的一些問題,需要拿到區域層面來協調,否則很難以一己之力解決。 而柴發合則呼吁,地方應該轉變發展方式,優化GDP增長的質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把GDP增長和環境治理同步起來,調整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GDP和環境,都涉及民眾的幸福。工業化過程中,兩者會有一些矛盾。但如果協調好了,產業、能源結構得到調整,矛盾是能夠調和的。” 柴發合指出,此次APEC的空氣保障經驗說明,我們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們完全可以走出一條不以犧牲GDP為代價的環境改善之路,把握好GDP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延伸閱讀 APEC期間,河北“保藍天”力度有多大? 河北廊坊帝龍新材料有限公司7條生產線全部停產,停產給帝龍帶來的直接損失有400萬元左右。“因為停產而造成的延期交付、聲譽受損等間接損失,還無法計算。”總經理陳智劍說,“不過,這也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嘛。” 帝龍是河北為了保障APEC期間空氣質量而停限產的2000多家企業之一:一類重點控制區停產企業597家,二類重點控制區停產企業208家、限產企業223家,一般控制區停產企業563家、限產企業795家。“APEC會議期間,重點控制區域內的企業,必須全程停產、限產和停工。”河北省環保廳大氣污染防治處處長呂紋說。 除此之外,為了保障APEC會議,河北多部門多地區還采取了多項聯防舉措:重點控制區域停工工地881處、淘汰600多個鍋爐、建成不少于35家清潔煤配送中心……其中,壓減燃煤量及燃煤污染減排,被列為重點控制項目。河北年內將壓減燃煤1500萬噸,力爭完成集中供熱鍋爐“煤改氣”改造3000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節能改造1000萬平方米。而重點控制區內10噸及以下燃煤鍋爐(除涉及民生等用途的),在會議期間停止使用,確保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減少30%以上。 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這樣勞師動眾的行政舉措,短期可以動員大家去做,可實在難以為繼。“有的地市的環保局,所有人都下鄉去盯廠子了,就留兩三個人在局里值班”。(本報記者史自強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王山山 ) |
相關閱讀:
- [ 11-27]頤和園等6家公園擬推APEC游 報團人數持續增加
- [ 11-25]發改委官員:“APEC藍”常態化不是不能實現
- [ 11-25]發改委:到2030年“APEC藍”不是不能實現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