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憲法日特刊:從認識憲法到尊重憲法
2014-12-04 18:36:44??來源:光明網(wǎng) 責任編輯:張海燕 李艷 |
分享到:
|
【法學講堂】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作為一個多年教授中國憲法學的教師,筆者對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這個帶有堅定判斷的語句由衷感到寬慰和感動。 為什么要尊崇和敬畏憲法?憲法與黨的領導有何關系?如何讓憲法成為公民的信仰?在我國首個國家憲法日到來之際,這些問題值得我們再次思考并尋找答案。 10月29日,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公安大樓前,獲得盱眙“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稱號的10名優(yōu)秀警察莊嚴地向憲法宣誓。新華社發(fā)(周海軍攝) “憲”之根本性是人們敬畏憲法所在 古人云:“懸法示人曰憲,從害省,從心,從目,觀于法象,使人曉然知不善之害,接于目,怵于心,凜乎不可犯也。”今天,我們若再審其義,“憲”也有“表示”與“博文多能”之意。表者,使對之省察,當畏之。博多者,如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中心藏之。所以便有“憲章文武”之言,使人有所取法。中國古人對“憲”或“憲法”的這種表述,已隱含了今天我們所言憲法的根本性。當《中庸》用“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來表達這種根本性時,其中也蘊含我們現(xiàn)代人使用的正當性概念。 中國古典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差異就是,中國人對人類事務的正當性判斷并不是從一個超驗的實體(如上帝)那里領受的。中國的正當性來源是經驗的、歷史的,如《孟子》所說,“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同樣,像堯舜禹、文武周公這樣的圣賢,不只是些過往的偉大歷史人物,而且也是后世皆以取法的典范。他們不但為中華文化提供了德性之源,而且也為后世的中國提供了有關人類事務(如政治)的正當性標準。 在中國文化里,“根本性”從來都不是一種純粹的實證性,而始終隱涉了一種德性判斷。換言之,因為“憲”是由像堯舜、文武這樣的偉大圣賢確立和規(guī)制的,它本身就是正當性之源,人們沒有理由不敬畏與尊隨。中國的“憲”與“憲法”的根本性,并不是來自于西方意義上的“規(guī)范等級”中的“最高規(guī)范”,而是由確立者或制定者的正當性決定的。也就是說,問題不在于這種體制或典章本身的品質如何,重要的是,它是圣賢的制度和典章。“憲”與“憲法”本身也涵攝了使用該詞語的人所體驗到的那種充滿敬意的主觀感受。 |
相關閱讀:
- [ 12-04]仙游縣司法局開展“首個國家憲法日”普法宣傳活動
- [ 12-04]龍海市檢察院開展“12?4”國家憲法日普法活動
- [ 12-04]漳州開展國家憲法日暨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
- [ 12-04]首個“國家憲法日” 莆田法院新任法官莊嚴宣誓
- [ 12-04]福建新任法官國旗下宣誓迎接首個國家憲法日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