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征家族系列運載火箭(部分成員)。新華社記者 曲振東編制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200次發射,我航天發射測控能力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兩個“100次” 跨度縮短30年(熱點解讀) 核心閱讀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成功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0次發射,至此,我國最近100次的發射成功率位居世界前列。而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已到最后沖刺階段,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繼續提高。 12月7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天氣晴冷,氣溫接近零下9攝氏度。11時26分,倒計時報數響起,一聲“發射”令下,直立在發射塔架上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尾部噴出一團桔色火焰,拔地而起,搭載著中巴合作研制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向大氣層外飛去。 這也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0次發射。長征運載火箭圓滿完成第200次發射后,我國成為繼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個獨立完成雙百次宇航發射的國家,標志著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邁上了新臺階。 發射成功率從前100次的93%,提升到后100次的98%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制生產,從1970年到2007年,歷時37年實現第一個100次發射。此次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有“金牌火箭”之稱的長征系列火箭僅用7年就完成了第101次至200次發射。同時,發射成功率也從前100次的93%提升到后100次的98%,比肩世界航天強國。同世界各航天強國的最近100次發射成功率相比,我國位居前列。 據航天專家介紹,1970年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后把載人飛船、月球探測器、北斗導航衛星等250多顆國內外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創新超越的發展道路,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發射測控能力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40多年間,我國運載火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常溫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的重大跨越,研制形成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和長征四號4個系列13種型號的運載火箭,成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 從年產8發到20余發,實現組批投產 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生產能力也得到了極大改善,由1998年的年產8發火箭,提升到目前的21—22發,實現了組批投產。 根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火箭專家介紹,從1970年至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后完成了五次重大的技術跨越,其中包括攻克液體末級火箭技術、突破助推器捆綁分離技術等。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200次發射,由我國已經建成的酒泉、西昌、太原3個航天發射場共同完成。 目前,我國航天發射任務組織管理能力、綜合試驗能力、高密度發射能力、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和開展國際航天合作能力不斷提高,滿足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航天器的需求,形成了多星多箭并行測試、快速發射評估、快速射后恢復、快速狀態轉換、“零窗口”發射等核心技術。以此次完成長征火箭第200次發射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為例,其多個發射工位已能夠滿足國內外多種型號衛星發射需求,具備世界一流的低溫發射能力以及復雜天氣和氣候發射能力,能同時并行完成多發不同型號發射試驗任務。 同時,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北京航天指揮控制中心、遠望號海上測量船、中繼衛星和其他國內外陸基測控站組成的航天測控網,逐步實現了由陸基向天基、由地球空間測控向深空測控的拓展,不僅能滿足衛星測控需求,還能為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等任務提供測控支持。 新一代運載火箭正在研制,長征五號運載能力將成倍增加 據了解,為適應未來航天事業發展需要,我國正在研制新一代無毒、無污染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多項關鍵技術已獲得重大突破;此外,用于發射新一代運載火箭的海南航天發射場,經過5年多的建設已初具規模,未來我國航天發射測控能力將實現新的躍升,并將致力于和平開發利用外層空間。 與現役運載火箭相比,長征五號、長征七號是新一代運載火箭代表,它們的推出是一次巨大的技術跨越。以長征五號為例,不僅采用新型的無毒、無污染的液氧煤油和液氫液氧推進劑,運載能力也成倍增長,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是現役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兩倍左右,與國際主流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相當。 目前,長征五號、長征七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已全面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將在今后兩三年內逐步完成首飛。新一代運載火箭陸續投入使用后,將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與現役運載火箭共同執行發射任務,待可靠性、安全性等各方面指標成熟后,將全面進行我國運載火箭的更新換代。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董事長雷凡培介紹,“隨著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逐漸研制成功并投入市場,包括未來重型運載火箭的研制,可顯著提高我國進入空間的能力。” 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透露,中國航天發展未來規劃的重點方向主要涵蓋大力發展航天運輸系統,穩步推進航天重大科技工程,著力構建由遙感、通信、導航衛星等組成的長期連續穩定運行的國家空間基礎設施,以及加強空間科學研究等四方面內容。其中,包括積極推進太陽系行星及小天體探測活動等計劃。本報記者 余建斌 |
相關閱讀:
- [ 12-03]歐洲航天局決定建造新一代火箭 擬2020年處女航
- [ 12-02]安泰科技:部分產品可用于軍工航天領域
- [ 11-28]NASA擬利用以航天員排泄物制燃料 以推動火箭
- [ 11-26]蘇寧航天攜手普及電子發票 規范電商發展將有據可依
- [ 11-25]中國航天育種落戶閩清 位于豐達生態農業大觀園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