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經濟協會理事長:日對華投資減半政治非主因
2014-12-11 08:35:49?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林晨 李艷 |
分享到:
|
【環球時報赴日本特派記者 劉揚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岳光】中國商務部前不久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1月至10月,日本實際對華直接投資額為36.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25.8億元),同比減少42.9%。有日本媒體認為,中日關系惡化是拖累投資額的因素之一。12月10日,《環球時報》組織的中日韓三國記者采訪團專訪了日本日中經濟協會理事長岡本嚴,他認為兩國之間的政治因素并非投資減少的主要因素。 據介紹,日中經濟協會成立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協會的會員都是日本經濟界巨頭,既包括豐田、日產等汽車企業,也包括三井住友等日本金融財團,以及新日鐵、NEC等大型日本企業。在該協會位于東京核心區的總部大樓內,《環球時報》記者在交流中注意到,日中經濟協會不僅關注對華投資與中國的經濟走向,還對中國的法治化、改革走向等重大問題密切關注。 岡本表示,日本企業對華投資減少并非因為日本政府采取了限制措施,而是企業自主的判斷。其中雖然不可排除有政治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經濟因素。首先,中國勞動成本連年提高,其中不但包括工時費用的提高,還帶來社會保障費用升高。由于目前日元相比人民幣處于貶值狀態,這導致某些產品在日本的制造成本甚至低于在中國制造,因此一些項目就選擇在日本國內制造。還有,不少日本企業對中國的商業環境表示擔憂,主要是制度方面,中國目前仍有很多政府許可、審批之類的制度,各地還有一些不公開說明的規則,其中包括法律體系方面的問題,這種情況使得日企難以對在華投資進行預期。中共前不久召開的四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法治化社會,日本經濟界對于這一提法非常重視,期待今后中國的法律條文可以更加明確。此外,日本企業希望中國政府加強對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中國經濟正在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需要導入先進的技術與經驗,對于日本企業來說,這些經過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技術,需要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才能讓日本企業更大膽地對中國投資。 岡本認為,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正在增加,中國經濟增速正在發生本質性轉變,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這種被稱為“新常態”的轉變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速減緩,還意味著經濟結構的調整。日本企業對這種變化既關注又擔心。作為企業界,非常期待中國改革成功,日本企業并不希望在中國高速發展時期掙到錢,反而希望安定而持續的發展,這對日本企業非常重要。 |
相關閱讀:
- [ 12-10]網易前總編、陌陌投資人李勇回應網易聲明
- [ 12-09]男子扮講師詐騙三千萬出國豪賭 受害者多中年婦女
- [ 12-09]涉嫌非法吸儲近39億 外逃嫌犯被警方勸返
- [ 12-09]溫州金改3年仍遭困擾:民間借貸登記難落地
- [ 12-09]外逃犯稱在國外有錢不敢花 受不了苦日子回國投案
- [ 12-08]嫌犯非法吸儲39億逃泰國 自首后哭訴有錢不敢花
- [ 12-08]媒體盤點中國經濟點燃三大新引擎
- [ 12-08]國務院新規劃定投資范圍 多壟斷領域向民間資本敞開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