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逝者,以國家之名。 他們不是英烈,卻享受到了一個國家給予亡者的最高禮遇——國祭。 禮有五經,莫重于祭。 他們是南京大屠殺遇難的同胞。他們中,許多人連名字都沒有留下,但今日卻得到了一個國家給予的最貴重的東西——尊嚴。 12月13日,中國首個國家公祭日,選擇了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發生日,選擇了那些甚至連名字都沒來得及留下的普通百姓,選擇了用制度性的方式給予他們尊重。 歷史無法忘記,日軍鐵蹄踐踏過的土地,蹂躪過的兄弟姐妹。 歷史不會忘記,那些因日本侵略而付出的生命,不管是英勇作戰的將士還是手無寸鐵而被屠戮的黎民。 歷史怎會忘記,曾經凋敝的中國所受到的欺凌,國家無尊嚴,百姓無尊嚴,生者且茍活,死者如蒿草。 國祭,是銘記,是警醒,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體認,是一個國家對民眾尊嚴的捍衛。 二戰以后,主要參戰國設立國家級哀悼日,以國家公祭的形式祭奠死難者。2005年,聯合國大會將1月27日設立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以紀念在納粹大屠殺中罹難的600萬名猶太人。 作為二戰主要參戰國的中國,南京大屠殺不僅給中國人民留下悲痛的記憶,帶給世界人民的也是難以撫平的傷痕。而近幾年,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篡改歷史,為侵略正名,這些行為,不僅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正義性也提出了挑戰。 亡者不可欺!中國不答應! 國祭,是內省,是鞭策,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意志的匯合點,是一個國家不斷生長的內生力量。 當中國成為世界上越來越重要的一個大國,對世界的責任越來越多,中國拿什么來擔當?當中國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綿延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里,中國夢的實現要靠什么? 先人有云:慎終,追遠,民德歸厚。 國家公祭的意義遠非一天的儀式,它必將作為一個支點撬動一個民族的內心,形成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奮發力,激勵中華民族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奮力前行。尹曉宇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