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二:三峽工程引發生態災難? 三峽工程對庫區生態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之一。 鄭守仁院士表示,在三峽工程批準建設之前,已就三峽工程對當地動植物可能存在的影響進行了嚴格論證。 目前,從陸生生態系統來看,三峽庫區陸生脊椎動物不僅可以主動遷離庫區,而且在庫區以外有廣泛分布,不存在滅絕的危險。對于珍稀陸生植物,有關部門采取了種質資源保存、植物園保存、野外遷地保存、就地保護等措施。 “植物界的大熊貓”珙桐、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紅豆杉、三峽庫區特有的珍稀瀕危植物荷葉鐵線蕨……長江三峽生態園林有限公司經理張國禹介紹,為了挽救三峽庫區瀕危及特有物種,三峽集團把生態價值與環境保護放在與工程建設同等重要的位置,并于2007年7月成立了三峽苗圃研究中心,目前,中心已經引種了三峽特有、珍稀植物224個品種,共計13000多株苗木。 國家相關部門的監測資料也表明,庫區及相關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與蓄水前相比基本保持穩定。庫區長江干流水質總體保持在Ⅱ、Ⅲ類水平;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水庫未對周邊區域氣候產生明顯影響,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未超出論證的預測范圍。 參與三峽工程專項驗收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水生生物專家曹文宣表示,三峽工程蓄水導致壩上庫區由流水變為靜水,并且水深對光線、溶氧等生態條件發生變化,對原有底棲生物、流水魚類產生了一定影響,三峽庫區生態系統目前正處于遷變過程,但整體上未超出預期。 長江水利委員會介紹,自2011年開始長江防總對三峽水庫連續三年實施了生態調度試驗,為長江主要漁業資源四大家魚創造產卵條件,調度達到預想效果,四大家魚“魚卵汛”多次出現。 焦點三:三峽工程難解泥沙淤積問題? 對水電工程而言,泥沙淤積容易導致水庫庫容不斷減小,進而影響水庫綜合效益。三峽水庫如何解決這個水電站“致命難題”,泥沙淤積的現實情況如何? 三峽集團介紹,三峽水庫蓄水以來,由于創新采取了“蓄清排渾”方式蓄水——即在汛期時加大排水量使渾水出庫,在枯水季節大量蓄積清水——極大減少了泥沙在水庫內的淤積。 2012年以來,三峽集團還采取庫尾減淤調度、沙峰調度等措施,進一步減少了庫尾及庫區泥沙淤積,有利于水庫更長時間保持有效庫容。各重點河段沖淤形勢及河道演變也符合前期預測成果。 中國工程院發布的《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評估綜合報告》顯示,自三峽水庫開始蓄水以來,入庫年均水量變化不大,但入庫年均沙量為2.03億噸,為1990年前均值的42%。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三峽水庫上游來沙減少趨勢仍然持續,2009年至2012年的年均入庫懸移質輸沙量為1.83億噸,僅為1990年前均值的38%。 “隨著三峽上游新建各大水庫的蓄水攔沙和上下游水庫的聯合調度,三峽水庫的泥沙淤積總體會進一步緩解。”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階段性評估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沈國舫院士說,“三峽水庫可以在100年內維持200億立方米的庫容量。” |
相關閱讀:
- [ 12-10]三峽工程獲巨大成就:5年防洪經濟效益達770億
- [ 11-06]三峽工程助力長江經濟帶起飛
- [ 10-03]三峽工程新一輪175米蓄水進入“5米倒計時”
- [ 09-15]三峽工程啟動新一輪試驗性蓄水
- [ 07-29]專家:三峽工程生態環境影響未超出論證預測范圍
- [ 07-05]中國將對三峽工程進行整體竣工驗收
- [ 06-25]汪洋兼任國務院長江三峽工程整體竣工驗收委員會主任
- [ 06-17]三峽集團整改情況著重講“班子和諧”兩主要領導被免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