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方今日在銅鑼灣進行最后一次“占中”清場
2014-12-15 06:48:49??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陳瑋 陳瑜輝 |
分享到:
|
一場“有破壞無建設”的抗爭 “占中”給香港帶來數以萬億港元的經濟損失,令香港的商業環境、國際形象和法治基礎受損,更給香港社會徒增裂痕。近80天的抗爭,未取得任何有建設性的成果。 香港《成報》12日發表評論說,這場鬧劇究竟爭取了什么呢?除了學聯成功爭取一次機會與特區政府對話辯論外(也沒達成共識),似乎別無其他。而反對派議員等眾“政治明星”11日在金鐘一一涌現,在遭拘捕的一剎那以各式搶眼球的方式,參演一場浪費警力的“公民抗命”劇目,可笑又可悲。 香港《東方日報》12日的評論指出,歷時兩個半月的占領行動以強勢登場,以潰敗落幕。展望未來,香港《明報》指出,占領運動結束實際上是諸多問題重新白熱化的開始:特區政府與反對派對峙日亟,社會穩定陷于陰影之下,建設若受阻延,窒礙經濟發展,社會民生便難望改善,深層次矛盾惡化,“后占領”時期的香港前景似乎不甚樂觀。 香港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梁美芬12日參加電視節目時形容,“占中”拿香港的整體利益冒最大的政治經濟風險,“有破壞無建設”。中央原本信任香港,但經此一役,對政改的看法只會更保守。她認為,行動發起人不應呼吁市民參與不合作運動,例如不交稅、不交租,這樣做只會令社會撕裂,帶來的心理傷害無可挽救,連民粹社會都不如。 后“占中”之路怎么走? 后“占中”時期,香港要如何繼續政改之路,如何彌合社會傷口?多位涉港專家認為,香港必須從“占中”吸取深刻教訓。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14日表示,香港在“占中”之后需要深刻反思、汲取教訓。他說,對如何能夠在香港特區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以及如何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需要一個反思,然后共同謀劃依法治港,而依法治港的“大法”就是中國憲法及基本法。 “占中”能在香港掀起波瀾,根源在于部分港人對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缺乏基本的了解。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經緯12日在一個論壇上提出,香港應該在“占中”之后設立基本法和“一國兩制”推廣中心。 在同一場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張定淮進一步指出,香港社會習慣于用意識形態差異分化兩地,并且拒絕正視中央與香港之間的關系,這是“占中”背后重要的深層次原因。他指出,改革開放30年,內地和香港巨大的差異已從全面、對抗性的差異轉變成局部、非對抗性的差異,港人是時候放下對內地在政治上的“道德愧疚”和制度上的傲慢了。政改的問題,中央只能根據基本法辦事,這是各方可以達成的最大公約數。“占中”之后,港人要回歸理性,不要再搞不切實際的方案。 張定淮說,長久以來,內地也在多維度審視香港。在內地看來,香港是法治、自由、民主、資本高度集中的社會。內地原本以此為榜樣,一直說要“多造幾個香港”。希望有朝一日,香港不要成為“高度政治化”的社會。 |
相關閱讀:
- [ 12-14]香港舉行公祭日紀念儀式 特首題字“毋忘歷史”(圖)
- [ 12-13]國平:我們為何對香港未來充滿信心
- [ 12-13]香港特區政府舉行儀式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
- [ 12-13]香港社會秩序漸回正軌推進政改 各界支持清場占中
- [ 12-13]香港各界支持清場“占中”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