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已經走在了前面 要全面理解中國成就之不易和偉大,同樣也還是要借助國際對比。我們不妨再看看亞洲的日本和印度。 日本在二戰前就已經完成工業化,是世界五強之一。這也是它在二戰期間能夠同時挑戰美國、英國、中國以及俄羅斯等世界大國的原因。二戰它雖然是戰敗國,但技術和人力資源優勢仍在。而且它在美國的軍事占領和保護之下,享有巨大的和平紅利。由于冷戰的因素,得到了美國單方面的貿易優惠。60年間,它沒有發生過戰爭、內亂,沒有走過任何彎路。 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發展到今天,它的債務占GDP的比重全球第一,高達225%——其政府預算中的一半要靠借債!2012年,二度成為首相的安倍推出大膽而又冒險的經濟刺激政策,號稱日本的“量化寬松”。結果到現在,經濟增長依然乏力,而且盡管日元針對美元貶值20%,日本卻迎來了歷史是前所未有的、高達1120億美元的貿易赤字,比上一年度暴增65%。 印度1947年獨立建國,被認為接收了其殖民時代宗主國英國留下的民主、法治、行政體系以及流行全球的英語等優勢資產。雖然前30年,發生過三次印巴戰爭、短暫的中印戰爭、全國性動亂引發的長達一年半(19個月)之久的全國戒嚴,但總體上來講,其彎路要比中國小得多。盡管如此,1976年“文革”結束時,中國整體上仍然略優于印度(中國歷史上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是中華民國時期)。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代之后,印度和中國的差距迅速拉大。據印度媒體分析,經濟發展上,它比中國落后10年,社會發展上,則落后30年。印度今天的GDP為1.8萬億美元,相當于中國2002年的水平。貧窮人口比例,印度也相當于2002年時的中國水平。城市人口水平,印度僅相當于中國1995年時的水平。在改善衛生條件上,中國領先印度17年。兒童死亡率,印度僅相當于中國1980年代以前的水平。世界還記得,2012年7月31日,印度發生了11年來最嚴重的斷電事故,全國超過一半地區、約6.2億人無電可用,受影響人數超過歐盟國家人口總和、美國人口的兩倍。這不僅是印度10余年來最嚴重、也是全球歷來最大規模的停電事故。此時世人也才知道原來這個全球最大的民主國家,竟然有1/3的家庭所獲得的電力供應,還不足以點亮一個燈泡。 盡管印度擁有全球最多的耕地,但根據國際食品政策研究所2011年全球饑餓指數(2011 Global Hunger Index)顯示,印度在81個國家中排名第67位(中國是第4位)——后33位被指饑餓是最主要的威脅,有兩億人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是世界上饑餓人數最多的國家。(全球饑餓指數根據一個國家營養不良人口的百分比,五歲以下體重過輕兒童的比例以及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等指標來衡量饑餓程度。)2012年1月,印度總理辛格將印度的營養不良問題稱為國家的恥辱,因之前的一項調查顯示,印度有42%的兒童體重過輕。 至于全球發達地區的美國和歐盟,卻也都面臨著內部的嚴重政治內耗、經濟增長乏力、債務負擔沉重的巨大挑戰。 今天的歐盟,人口只占世界的9%,國民生產總值只占全球25%,而福利開支卻占世界的50%。高福利制度忽視市場配置機制,片面地強調提高勞動者保障水平,加重了企業社會稅費負擔,使其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勝出。不少歐洲企業都將實業轉移到其他地方,這就是歐洲產業空心化的原因。高福利制度還積累了債務風險。現在所有發達國家的公共債務占GDP比重都接近或超過100%。更重要的是高福利制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歐洲人的國民性,歐洲人由朝氣蓬勃變成老氣橫秋,由冒險進取變成貪圖享樂。面對歐洲糟糕的經濟形勢,習慣了舒適生活的歐洲人很難共克時艱。更何況歐洲65歲以上的老人比例達到16.5%,遠超7%的國際警戒線,人口老齡化十分嚴重。社會對福利要求越來越高,而經濟水平不斷下滑,這二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除了借貸消費拉動增長的方式無法再持續外,美國的生活方式也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刻:一個人口只占全球的5%,但卻消耗世界25%的資源,其人均能源消費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倍,這顯然是無法持續的。 雖然歐盟和美國的方式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續,但在大眾民主的時代,要想忤逆民意進行改革,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相關閱讀:
- [ 12-10]三峽工程獲巨大成就:5年防洪經濟效益達770億
- [ 10-30]劉昉:和諧勞動關系在十年間取得了巨大成就
- [ 08-27]我國在維護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 [ 08-09]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 [ 07-01]莎娃:已相隔太長時間了 能再進決賽是巨大成就
- [ 06-04]國際社會盛贊中共90年取得巨大成就 解讀原因
- [ 06-03]國際社會盛贊中國共產黨成立90年取得巨大成就
- [ 04-20]劉云山:廣泛宣傳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巨大成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