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國際大事件之大國博弈:美俄之爭前景可控
2014-12-20 11:16: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中新社北京12月20日電 (記者李洋)2014年,世界大國在合作與碰撞中博弈,而俄羅斯與西方特別是美國關系的震蕩最為“搶眼”。與此同時,國際政治的整體格局依然在穩定中前行,仍處于合作深化、危機可控的時期。 美俄之爭前景可控 2014年以來,最令外界關注的一對大國關系無疑是美國和俄羅斯之間的劍拔弩張。圍繞著烏克蘭危機,美國已經對俄羅斯實施了多輪經濟制裁,意圖通過經濟手段逼迫俄羅斯妥協退讓。 美俄關系因烏克蘭危機而惡化。親近俄羅斯的烏克蘭原總統亞努科維奇下臺后,烏克蘭現任領導層傾向西方,令俄羅斯感到新的地緣政治壓力,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俄羅斯總統普京在18日的年度記者會上形容說,西方對俄羅斯的態度如同“用鎖鏈拴住熊”。 美國試圖說服歐洲,謀求建立起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戰線”。俄羅斯被逐出八國集團,西方國家也對俄羅斯實施了制裁,雖然歐洲大國對制裁俄羅斯的經濟后果有所顧慮,但大體上還是在跟隨美國的步調。 從俄方角度看,國際油價暴跌,盧布貶值,令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在經濟面臨挑戰的時刻,俄軍方仍采取積極備戰態勢,大幅提高軍費開支。但俄羅斯高層清楚,與美國等西方采取軍事對抗并不明智。希望緩和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對抗關系,進而改善經濟狀況仍是俄羅斯的長遠目的。但短期內俄方預料不會明顯軟化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強硬態度。 從美方角度看,雖然因烏克蘭等問題與俄羅斯日趨對立,但美國也不希望與俄羅斯發生正面軍事對抗,奧巴馬政府卻也不急于改善對俄關系,而是繼續以制裁警告俄羅斯不可在烏克蘭等問題上“輕舉妄動”,并繼續推動和其他西方國家對俄制裁政策的溝通協調。 然而最新民調顯示,盡管俄經濟面臨困難,普京的支持率仍在80%以上。同時公布的另一份民調卻顯示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支持率滑落至42%。另外普京在實施個人意志、推動具體策略等方面與奧巴馬相比或許仍具有更大優勢,從多個角度看未來美俄關系的前景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但美俄兩國總體上仍有基本共識,即不會讓緊張態勢失控。 政治格局波瀾不驚 2014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百周年,曾有觀點認為“2014年的世界格局很像1914年”。然而在2014年即將結束之際,回望這一年可以發現,盡管美俄關系緊張,但大國關系的整體走勢和國際政治的整體格局并沒有因此受到顯著影響,波瀾不驚。這是由多重因素所導致的。 一是中國在大國關系中發揮“穩定劑”的重要作用,全年繼續深化同各大國戰略對話與務實合作,積極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大國關系,為維護國際安全與穩定作出了突出貢獻。特別在中俄、中美等多個重要大國關系方面,中國都交出了滿意的答卷。 2014年中俄領導人實現多次互訪,并在經貿等多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使兩國關系進一步邁進,被形容為“建交65年來最好時期”。而2014年中美關系仍然保持平穩發展勢頭,兩國對話接觸機制良好運行。中國在大國關系方面所起到的推動和平與安全、加強經貿合作等正面示范作用越來越明顯。另外,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也可圈可點。中國與印度、南非、巴西等“金磚國家”的合作繼續深化,高層交往密集。 二是地區政治格局基本穩定。回顧2014年,雖然不少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印度、南非等地區大國都進行了大選。莫迪今年5月出任印度總理后,不斷推動與中美俄等大國的外交關系,讓印度的對外關系特別是大國關系取得積極成果。 三是國際與地區經貿合作在進一步深化,助推政治格局的穩定。今年在北京召開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取得了豐碩成果,會議通過《北京綱領》,決定啟動并全面、系統地推進亞太自貿區進程,加強區域經濟一體化。 在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政治多極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展望2015年,大國關系的博弈仍在繼續,但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國際形勢的總體穩定依然可期。(完)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