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合作抗擊埃博拉 中國擔當感動世界
2014-12-20 17:24:41?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瓊 陳瑜輝 |
分享到:
|
【年終專稿】 回顧2014年,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事件,莫過于埃博拉疫情的突然暴發和流行。 2014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西非地區持續蔓延的埃博拉疫情,已經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專家認定埃博拉病毒本身復雜程度為最高的四級,而且面臨變異可能。相比之下,公眾熟知的艾滋病為二級,SARS為三級。而啟動“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近年歷史上也只有三次。12月1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布,在疫情最為嚴重的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幾內亞三個西非國家,抗擊埃博拉疫情方面取得了進展,埃博拉疫情得到了遏制。但這并不意味著疫情已經被消滅,疫情的地域傳播的風險依然很大。據世衛組織數據,截至目前,幾內亞、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尼日利亞、馬里、塞內加爾、剛果(金)、西班牙和美國等國,報告的埃博拉確診、疑似病例約1.8萬例,其中死亡6583例。 回顧這一年來在世衛組織主導下,全球對埃博拉疫情的抗擊,有如下幾點可圈可點: 第一,應對突發疫情的全球多邊、雙邊合作逐漸加強。其中,尤其以圍繞世界衛生組織的主導,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之間的合作,以及世界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眾多國際機構之間的合作,更令人矚目。旨在協調聯合國系統內外疫情防控的“埃博拉危機控制中心”已經決定設立,目標是在6至9個月內阻止埃博拉病毒在受疫情影響國家的傳播,并預防這一病毒在國際上傳播。這充分體現出各國團結一致面對人類共同災害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第二,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短時間內不易得到徹底改觀的情況下,國際社會應共同努力,盡快改善落后國家和地區的醫療體系和總體衛生服務。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稱,埃博拉疫情導致有關國家本已稀缺的醫療服務更加供不應求、捉襟見肘,長此下去必定會釀成大患,危機到來時更加危險。畢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在兇猛的病毒面前,面臨同樣被感染的危險。 第三,國際社會對病毒蔓延的反應,還需進一步成熟。曾在2003年SARS暴發期間在中國任職的瑞士外交官阿蘭說,當年他把孩子們及時送回了瑞士讀書。有個瑞士學校的學生家長竟提出,不應讓“剛從疫區回來”的孩子上學。十幾年過去,今天人們的反應不會那樣不理智了。但是,此次埃博拉疫情暴發后,仍然有部分航空公司取消航班和航線。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公開呼吁,航空公司和船運公司不要取消去往疫區的航班和航程。 第四,針對這一疫情,國際社會,特別是有關發達國家,應該認真反思,爭取未來在人、財、物等多方面投入更多、采取更具有遠見的預防措施。例如,埃博拉疫苗的研究并非因此次疫情肆虐而開始。事實上,自1976年埃博拉在扎伊爾〔今剛果(金)〕首次暴發以來,有關國家即著手研制疫苗。只不過由于病毒的威脅時斷時續,導致大家對其危害認識不足,對疫苗的“攻關”也一直沒能堅持下來,以至于到現在還未能用于臨床。 |
相關閱讀:
- [ 12-19]歐洲藥品管理局:試驗性埃博拉藥物仍處早期研發階段
- [ 12-18]俄軍醫在幾內亞建野戰醫院 協助對抗埃博拉疫情
- [ 12-18]2014國際大事件之埃博拉疫情:一種病毒引發的危機
- [ 12-18]世衛組織:埃博拉已致6915人死亡 感染者近2萬
- [ 12-18]埃博拉重災區國家50萬人面臨饑餓 朝鮮防埃博拉擴散
- [ 12-18]朝未邀外國政府代表赴朝悼念 稱為防埃博拉擴散
- [ 12-18]糧食署報告:埃博拉重災區國家50萬人面臨饑餓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