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先問兩個問題:第一個,中國營養協會,您聽說過嗎?第二個,中國營養學會,你聽說過嗎?您注意,一個是營養協會,一個是營養學會。那有什么區別呢?告訴您,這倆聽起來是親哥倆的機構,其中有一個是山寨的。 昨天我們的編輯也分別到它們的官網看了看。先搜索中國營養學會,搜索引擎為它加了官網認證,網頁看上去也十分正規。再說“中國營養協會”,沒有官網認證不說,最現彈出來的居然是“來自CPUN,也就中國營養協會的英文縮寫網頁的消息”:恭喜您獲得十萬元現金和蘋果筆記本大獎,點擊去是一個標準的電信詐騙鏈接。 那不用我們說,您也能猜出個大概了。昨天,一則新聞引發了大家的關注。說這個自稱是經過政府部門批準成立的中國營養協會,名頭聽起來很唬人,但在民政部網站上卻查詢不到備案記錄。更神的是,個人只要交1萬多塊錢,您也能當這個號稱國字號機構的副理事長。那么,這個“盜版”行業協會的真身到底是什么樣?關鍵,它如何能夠活躍這么長時間沒被識破? 最初向媒體爆料的是中國營養“學”會會員顧中一。據他介紹,早在今年7月,“血緣關系”不明的中國營養協會就引起了他的注意: 顧中一:中國營養學會,學習的“學”,是幾十年歷史非常正規的學術機構,當時我在媒體中看到“協會”這個詞,我以為是寫錯了。直到今年7月份,我才發現,確實是有一些展會或者是機構評獎是由這個協會頒發的。然后我就核查了一下,發現他說他是一個正規的組織,但并沒有在民政局備案,網站在備案的過程中是以一個公司的形式備案的。名稱也是不符合有關國家要求的。 是協會還是公司?是關于中國營養協會一系列問號,最本源的問題。我們首先在微博上查到了中國營養協會加V的認證賬號,耐人尋味的是,雖然名字叫中國營養協會,但下面一行字體更小的簡介,卻悄悄加了公司二字。而后,本臺記者又向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求證,對方表示,驗證真偽協會方法簡單易操作,任何人登陸其官網,將協會全名輸入檢索,便可一證其有沒有在中國大陸備案。 我們也是按照此法試了一下,果然“查無此會”。一家并不存在于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系統的協會,卻生龍活虎的存在于網絡中,甚至是現實生活里。打開中國營養協會的網站,你立即會發現由該協會舉辦的各種各樣的論壇、展會、地方分會“正式成立”、“勝利召開”的消息,有圖有真相,絕無PS。 打開會員展示專區,最新被協會授予證書的會員,是2014年12月7日剛剛入會的,而副會長一欄則用紅字大大得標著“虛位以待!”據北京青年報的報道,這個職位的單位終身費為88萬元。 嘗試聯系網站飄窗里的在線“客”服,但始終無人接聽。在“關于我們”欄下,該協會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甚至是中央黨校都列為了其“合作機構”,包括本臺在內的多家主流媒體也不知何時成為了協會的“合作媒體”。 在中國營業協會的法律顧問一欄,我們找到了該協會的兩位法律顧問的電話,但他們似乎也對協會的運營情況也一無所知或語焉不詳。 記者:我在中國營養協會的網站上看到咱們事務所和您本人是他們的法律顧問是嗎? 律師A: 法律顧問,這個我還不太清楚,我核實一下哈。 記者:您的意思是您本人不知道您是這個法律協會的顧問嗎? 律師A:我知道這個協會但是我今天休假。 記者:您好,我們今天關注了一個新聞是關于中國營養協會的,不知道您是否了解這個協會? 律師B:營養協會,哦,知道 記者:咱們是營養協會的法律顧問是吧? 律師B:對, 是。 記者:咱們為營養協會提供過那些服務或者咨詢恩? 律師B:他們就是涉及到什么問題可能會給我們打個電話。這個案子主要是我們另一個律師鄒律師負責。 記者:我剛剛給鄒律師打了電話,他說他不了解 律師B:不可能。這都好幾年了,我們后來沒就再簽約了。但他們肯定是注冊過的在民政部門。當時我們看過他們的注冊手續。當時他還說“中國”這個字樣很難注冊。他好像是國內唯一的那么一家,我記不太清楚了。 可以肯定的是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名稱應當符合國務院民政部門的規定,不得冠以“中國”、“全國”、“中華”等字樣。而中國營養協會是如何冠以“中國”二字又隱去“公司”二字的,的確存在很多疑點。但疑點卻沒能阻止該協會在做論壇、拉贊助、納會員。對此,顧中一無奈的表示也許供需雙方都需求強烈: 顧中一:據我所知,中國營養學會近十年間,沒有認證產品,或者是那整個行業協會的名譽去給一個企業背書,正規的機構比較潔身自好,他就尋找一些山寨的機構這么一種服務。想要獲得產品的認證或者是獲得一個什么獎。旁觀者不需要看網站怎么樣,只需要中國營養協會這幾個字,這個企業他不會舉報確實就沒有人在意這個事情了。 在中國營養協會的主頁上,有很多會長趙章栓與各路名流的合影,大多數都是雙方舉著酒杯,咔嚓一下那種,甚至有些照片他就像誤入鏡頭的路人,取景框里的兩個人眼睛都沒望向一處。這些照片,我們常把它稱為“認證照”,拿著照片和任何人吹噓我和某某有交情,其實都無傷大雅。但話說回來,照片可以隨便拍,但被“冠以”中國二字的任何協會的認證可不能隨便做。這也是法律之所以如此嚴格的把關“中華”、“中國”和“全國”字樣使用權的原因,也是我們為什么要糾結,“中國營養協會”到底是社會團體還是企業公司的原因所在。(記者 張聞) |
相關閱讀:
- [ 12-22]中國營養協會已被舉報5個月 如今仍在騙錢
- [ 12-21]社會|中國營養協會未備案 交9萬可當副會長 江西:城管被指雇地痞收費
- [ 12-21]中國營養協會未在民政部備案 交9萬可當副會長
- [ 12-18]創新的力量 特侖蘇谷粒奶為白領營養加分
- [ 12-13]宣傳能防癌 福州一老人花3999元買雪靈芝營養液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