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財經北京12月22日消息(記者丁華艷)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 2014年,改革再出發。全面深化改革激發熱情、釋放改革紅利堅固信心。2014年歲末,經濟之聲精心策劃年終特別報道《大國2014》。今天請聽第三篇《保衛藍天,就得動真格》。
一、美好回憶之“APEC藍”
2014年已經走到年根歲末,回望這一年,要說有什么美好回憶的話,很多北京人會提到“APEC藍”,這也是媒體評出的2014年中國十大新詞,排在第五位。
北京市民:朋友的微信圈上,都在曬APEC藍天……因為有APEC藍,故都的秋一下子重現神韻了。
北京市民:這樣的藍天,好像對北京人來說,很難得的樣子。我覺得不應該是這樣,應該天天有藍天。
這抹藍,因來之不易,被網友起名APEC藍。為這抹藍,北京周邊100公里以內的鋼鐵企業,全都停工;山西的電力、冶金、焦化企業停產;天津、河北、山東等省對污染企業重點管控;北京汽車單雙號限行,學校放假,部分企業工地停工限產,通過一系列嚴格措施,在有可能出現霧霾的情況下,天依然變藍了。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說,人努力,天幫忙。
習近平主席:有人說,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并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我們正在全力進行污染的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希望北京,乃至全中國,都能夠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讓孩子們都生活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之中,這也是中國夢很重要的內容。
二、“APEC藍”不是不能實現的難題
APEC藍為中國治理霧霾積累了信心和經驗,大家意識到:APEC藍難留卻能留,原本預計需要30年治霾,現在看到了加快的希望。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說,APEC藍說明治理霧霾,有兩條處方。
駱建華:霧霾成因很簡單。就是我們的重化工業,帶來的環境問題。治理霧霾并不是沒有辦法。就是一個辦法“雙限”,第一限產,第二限行。
但是,學校能總放假嗎?工廠總停產,就業怎么保障?單雙號限行,有法律依據嗎?臨時措施,就是臨時措施。要APEC藍永駐,需要的是法治手段實現常態化的治理。
為了保衛藍天,中國政府動了真格!APEC會議期間,中美兩國發布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成為全球氣候問題的新亮點。這是中國首次宣布,我國碳排放總量將于2030年達到峰值。中國承諾碳排放峰值,必將給國內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堪稱嚴酷的轉型壓力。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說,減排目標就是要形成倒逼機制,而這也將是中國解決霧霾污染的新動力。
解振華:環境問題,特別是大氣的污染,跟發展方式、能源結構、生活方式,有直接的關系。減少對二氧化碳的排放,實際上對減少污染大氣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PM10、PM2.5等等,都是有好處的,是有協同效應的。如果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的話,大氣污染可以得到大大的改善,APEC藍再也不是一個不能實現的問題。
三、保衛藍天 首當其沖是調整能源結構
當前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8億人口被霧霾覆蓋,要保衛藍天,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大氣污染,離不開能源結構轉型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而調整能源結構,首當其沖。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目前我國人均碳排放7噸多,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就是調整的空間。
韓曉平:要保住APEC藍,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要逼他們改變能源結構。所有的企業排放必須獲得許可,每年承擔減排的義務。如果不能完成,就要花錢從別人那里購買減排指標。這樣就逼著企業不得不使用更多的清潔能源,盡可能地節約能源。這樣使過去粗放的生產模式,逐漸轉向精細化,而這種精細化過程就是產業升級的過程。
以清潔的天然氣等能源替代煤炭,北京已經在行動。劉金明是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熱電廠的一名職工,自從電校畢業28年來,一直在燃煤電廠做集控工作,今年7月燃煤電廠關停,改造成燃氣機組,他認為前后最大的變化就是:空氣更干凈了。
劉金明:畢竟要為北京的藍天盡一份力,燃煤機組必須要關停。開始這里住的時候,都不能曬衣服,都是粉塵,現在開窗戶都沒問題了。
北京市2013至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到2017年全北京燃煤總量要控制在1000萬噸以內,2020年底六城區全面禁燃煤炭。
同時,《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還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提高到20%,而這個數字在2013年時,僅為9.8%。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因福島核事故停滯了三年的中國核電,今年12月初重啟,2030年之前的投資預計達到1.2萬億元。
四、環保成本誰來承擔?
不過,能源結構調整并非一朝一夕。受制于油氣資源依賴進口,以煤為主的格局一段時間很難改變。目前我國煤炭發電占比近70%,要保衛藍天,通過環保改造,實現“煤電超低排放”或煙塵近零排放,成為一條流行而可行的技術路線。
目前,浙江、廣東、陜西、山西等省,已經先后宣布啟動超低排放計劃,天津、河北等地也有一些示范、改造項目。
但問題是,實現“近零排放”所增加的環保成本,誰來承擔?
目前僅有浙江等少數省份出臺了電價補貼,大部分省市的改造成本,是由電力企業在承擔。
作為先吃螃蟹的試點電廠,華能山東公司總經理王文宗說,一兩臺機組試點,企業還可承受,但要推動全面改造,僅僅他們一家公司,一年就要增加25億元運營成本,沒有環保電價政策扶持,“煤電超低排放”環保改造很難全面推進。
王文宗:作為一個示范,作為一個試點,我們肯定是有這個能力。但如果全部改造完,電價政策依然不到位,一年25億元的成本負擔,企業肯定是承受不了的。
五、更難的是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看來能源結構調整,還需要一系列細化的政策保駕護航。不過,比起能源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更顯得困難重重。
過去幾年,中國超過兩位數的GDP增長,主要依靠高耗能行業的發展、基礎設施投資建設拉動。僅5年間,發電量增加63%,粗鋼產量與水泥產量分別增長74%和76%,機動車產量增加220%。財經評論員葉檀認為,經濟結構轉型迫在眉睫。
葉檀:經濟結構必須轉型,以前粗放的靠廉價的能源、廉價的資源、廉價的勞動力,來發展低端制造業,然后又制造產能過剩,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絕對絕對不能再發展下去,應向清潔經濟方向來轉變。
作為全國鋼鐵、玻璃生產大省和重要的水泥、煤炭生產基地,河北既面臨發展的艱巨任務,又面臨著調整結構、化解過剩產能、治理大氣污染的巨大壓力。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河北必須加快轉型升級,不再為GDP排位糾結。河北省省長張慶偉也立下“三年讓大氣質量有所好轉,五年有所改善”的軍令狀:鋼鐵、水泥、玻璃,新增一噸產能,黨政同責,就地免職。
河北省政府在唐山、邯鄲、承德等3個設區市,集中拆除8家鋼鐵企業高爐10座、轉爐16座,其中就有符合國家政策的設備。可見在化解過剩產能上,河北下了決心,出了重拳。今年12月份,河北又啟動三大鋼鐵集團搬遷,壓減過剩產能。
據測算,“十二五”以來,河北省已壓減煉鐵產能2308萬噸、煉鋼產能2545萬噸、水泥產能10966噸、平板玻璃產能4206萬標準重量箱。在此基礎上,到2017年,還要再壓減6000萬噸鋼鐵、6000萬噸水泥、4000萬噸煤、3000萬標準重量箱平板玻璃產能。
六、保衛藍天 我們一起行動
一方面,傳統支柱產業的產能壓減了下去,另一方面,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一個過程,會不會造成產業斷崖?而且,根據測算,完成到2017年的壓減任務將涉及106萬人的就業問題。
困難擺在了地方政府的面前,河北省副省長張杰輝也坦言,壓減產能進入深水區,越往后越難。
張杰輝:第一,化解這些產能,原來職工的就業要有著落,社保也不能斷檔;第二,要妥善處理民間借貸和銀行債務問題;還有一個,減少的財政收入,我們得有替代的產業補上來,把支出結構調過來。
削減產能,對于地方經濟而言,短期內可謂壯士斷腕;增加環保投入,在經濟下行,財政收入縮水的背景下,又有割肉之痛。盡管如此,2014年,為了保衛藍天,政府確實是動了真格了。
即將到來的2015年,每一個個體,是不是也要動真格呢?保衛藍天,需要每個人的主動參與。
“一邊抱怨霧霾太重,一邊排放廢氣、尾氣;一邊埋怨環境太差,一邊燃放煙花爆竹、焚燒垃圾秸稈”的看客心理,是不是該放一放了?
對于公眾而言,也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多一些乘坐公共交通,少一些公車、私家車出行;多一些植綠護綠,少一些破壞環境;多一些回收利用,少一些丟棄浪費。“保衛藍天”,任何人都不應該是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