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的三農"三字經":習農家事 近鄉情深 平衡發展
2014-12-24 21:58:24??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近鄉情深:“我們都是種莊稼出身” 習近平對農業、農民、農村有著天然感情的原因,還是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期間,在與鎮、村干部和群眾座談時給出的答案最為恰當:因為“我們這些人都是農民出身”,所以才能夠“接地氣”。 這種對農民的深厚感情一直伴隨著他的工作生涯。 在河北正定縣任職期間,他總是騎著自行車往鄉下跑,深入到老百姓當中拉家常、問寒暖,很快就和大家打成一片,并在調研后及時糾正了高征所購造成了正定農業結構比例失調,讓“高產窮縣”翻身,走上了承包經營、多元發展的路子,為村民們立了“大功”;在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時,為跑遍鄉村,他經常一連數日坐著吉普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常常顛得連腰都直不起來,身體力行推行“四下基層”制度;在浙江省工作期間,全面開展了領導干部下訪活動,全省各級普遍建立了領導下訪的長效機制;現今擔任黨的總書記后,在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饑凍聲。”農村是他鍛煉成長、施展才干的第一個舞臺,農民生涯是其人生的一筆豐富財富。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血肉聯系,所以習近平在農村考查時,在與農民交流時不折騰,不膚淺也不造作。 去年習近平來到海南玫瑰園,帶上了黎族群眾的斗笠,今年4月28日,習近平又遠赴新疆,維吾爾族主人按照招待貴客的習俗,給他戴上一頂小花帽。在村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家,習近平察看起居室、廚房、牛羊圈、果園和農機具,了解一家人生產生活情況。與聞訊而來、擠滿院子的村民拉起家常。 7個多月后,習近平又來到江蘇。在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他在慢病門診同前來就醫的村民魏定瑜親切交談,詢問看病方便不方便、醫療費用貴不貴、對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滿意不滿意。還走進村民家廚房里,擰龍頭、開冰箱、揭鍋蓋,夸家里的土豆燒肉“真香!”。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因為習近平是“種莊稼出身”,所以和鄉親們才格外有共同語言,才格外精通一門“學問”——那就是如何從小院里、飯桌上、田野中的細節處了解民生、觀察中國、檢驗“三農”工作成效。他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所流露出來的這種濃厚的“農民情結”,也讓億萬農民感到一種關懷、一種幸福。 平衡發展:“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 習近平在今年江蘇考查時指出,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在去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也提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農村的美,在于人,在于山水,也在于發展的平衡與活力。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