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一家人手牽著手,步入舞臺中央,向現場觀眾招手、鞠躬,接過書寫著“天目好家風”的匾額,主持人宣讀頒獎詞。這場面,有些像央視的“感動中國”。
“我真的是不會說。”受獎的曾金火“暈臺”了,臺下響起善意的笑聲。
曾家四世同堂,曾金火作為長子主動承擔起照顧父母的重擔,是出了名的孝子。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還出資為村里修路。
面對主持人遞過來的話筒,曾金火一家人一起大聲說:“我家的家訓是‘百善孝為先,家和萬事興,和睦與鄰處,樂于助他人’。”
這是前不久發生在浙江省臨安市天目山鎮亭口村的一幕,10戶海選出來的家庭接受全鎮百姓的褒獎。
今年4月以來,以“我們的家訓——浙江百姓重家風”為主題的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在浙江深入開展。這項活動以現代視角重新審視家訓文化,通過尋找、征集、傳播、傳承家訓,引導人們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禮讓寬容,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尋找“我們的家訓”挖掘歷史的積淀
我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錢三強被譽為“三錢”。國學大師錢穆和錢偉長是叔侄關系,錢三強的父親是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之一、美籍華裔化學家錢永健是錢學森的堂侄,還有清代乾嘉學派代表人物錢大昕,文學家錢基博、錢鐘書父子……他們都出自同一家族——“吳越錢氏”。幾百年來,這個家族名人輩出,成為一道風景。
在錢學森之子、解放軍總裝備部高級工程師錢永剛看來,“吳越錢氏”之所以能夠涌現出這么多杰出人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部祖傳《錢氏家訓》的教誨。
五代十國時期,錢镠平定戰亂建立吳越國,他晚年酷愛讀書,作《錢氏家訓》。這部家訓共635字,從個人、家庭、社會、國家4個層面提出一系列治家思想,如“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勤儉為本,自必豐享”“信交朋友,惠普鄉鄰”“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等。杭州錢镠研究會會長錢法成認為,《錢氏家訓》更多強調的是社會義務和責任,而不僅僅是宗親關系。
千百年來,在家訓的熏陶下,錢氏宗族重學明禮,人才輩出。
浙江家訓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像人們熟悉的《了凡四訓》,就是明代思想家、浙江嘉善人袁了凡為教育子孫而作的家訓。還有孔子第48世孫、嗣衍圣公孔端友南遷衢州后,孔氏南宗作的《孔氏家訓》,明朝開國政治家劉基的《劉氏家訓》在其家鄉文成縣廣為流傳,諸葛亮第27代孫諸葛大獅舉家遷到蘭溪帶來的《誡子書》,等等。
浙江山多地少,有“七山一水兩分田”之說,修文讀書傳統濃厚,耕讀世家很多。哲學家、和合學創立者、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張立文是溫州人,從小受到良好家傳家教。他認為:“家訓是中國人為人處事、治家乃至治國的經驗總結。宋以來浙江深受理學浸潤,民風淳厚,一些名門望族的家訓內涵豐富,承載了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包括家訓在內的傳統文化的滋養。”
“我們的家訓——浙江百姓重家風”活動開展以來,浙江全省各地召開座談會,舉辦講座、網絡訪談、專題沙龍,邀請省內外專家對什么是家訓,家訓對個人、家庭的影響及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等問題進行講解,幫助人們理解家訓對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意義。
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認為: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家訓、家規、家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很接地氣。
浙江省內主要媒體紛紛開設《尋找“我們的家訓”》專欄,微博、微信、客戶端、短信征集平臺發出家訓“征集令”。截至9月底,相關微博、微信發表、轉發212萬條,參與人數超過400萬人次,群眾自薦家訓3萬多篇。一批古今名人的家訓、家規得到挖掘整理。民主革命先驅陶成章的家訓“讀書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明禮;做人要與人為善”,由陶成章的長孫陶永銘公之于世。
浙江省文明辦組織省內媒體記者深入社區、農村入戶尋訪,報道優秀家訓、良好家風傳承的故事。浙江文明網負責人龔曉感慨地說,所到之處,家家寫家訓,戶戶重家風,不論是名門還是普通家庭,對自己的家訓都如數家珍,足見群眾對傳家訓活動的喜歡程度。
家訓進家庭進學校 核心價值觀見人見事見物
現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譯家陸蠡(1908—1942年)在散文詩《蛛網和家》中這樣寫道:“家,是蛛網的中心,四面八方的道路都奔匯到這中心;家,是蛛網的中心,回憶的微笑,有條不紊地層層環繞這中心。”一個人走得再遠,最初的能量無不來自家庭。
溫州市文明辦組織的一項調查顯示,76%的市民認為家風、家訓教育有利于個人品行塑造,68.8%的市民認為家風、家訓有助于孩子家庭教育,66.4%的市民相信重視家風、家訓能提高社會道德水平,半數受訪者認為傳承家風、家訓能增進家庭成員和睦。
家和萬事興。運用好家訓、家規、家風這個載體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就必須把它們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杭州市西湖區翠苑街道翠苑一區,88歲的達式華家客廳懸掛著一幅寫著“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他人”的字。老人回憶,1949年夏天她在南京華東軍區醫院護理一位部隊首長養病。因為蚊子多,醫院想把首長搬到傷員住的樓里。他拒絕了,對醫護人員說:“要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讓給別人。”這以后,這句話成了達式華的座右銘,成家后又成了她家的家訓。25年前,達式華和丈夫離休到杭州定居,她在社區成立了“達式華工作室”,從此常年義務為老年人測血壓,提供健康咨詢。老人的女兒女婿都是醫生,他們接過了母親的“接力棒”,除了在醫院救死扶傷,鄰居生病尋求幫助,從來沒有掉過鏈子。也是在這個社區,百歲老人王衡在家里展示了自己的家訓條幅:“學好老傳統老實本分做人”。
浙江省文明辦綜合處處長呂鐵鷹認為,家訓的內容很具體,是一個家庭對社會的道德承諾。她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已有60萬戶家庭傳承和新立了家訓,近20萬戶家庭將家訓制作成匾額、條幅,掛在門楣上、廳堂里,低頭不見抬頭見,方便了對照反省。
記者來到安吉縣遞鋪鎮雙一村。這個村40%的朱姓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代。南宋端平年間,朱熹之孫朱鈺任長興縣縣令,后定居白溪村,朱氏族人開始在浙江生活,《朱氏家訓》也流傳開來。76歲的朱夢熊能夠流利地背誦《朱氏家訓》全部內容。朱夢熊以孝為先,繼母因車禍腿部骨折10年臥床不起,他視如親娘,日夜陪護,精心照料。靠著“孝順父母,尊敬長上,教訓子孫,毋作非為”的訓誡,雙一村子孝孫賢、鄰里和睦,恢復高考以來,有197人考上大學,成為有名的“狀元村”。
嘉善縣杜鵑小學把《了凡四訓》的“功過格”修身方法運用到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開展“能量少年”評比的做法引起記者的興趣。了凡先生提倡以記“功過”的辦法進行道德自律,即把每天所做的事按照善惡計數,以便“隱惡揚善”“遷善改過”。“能量少年”評比分“勤”“孝”“禮”“善”“誠”5大項,23個小項。學生只要做到其中一項,就能得“功”,做了錯事要貼“過”,“功”多“過”少的才能被評為“能量少年”。杜鵑小學副校長沈森介紹,開展“能量少年”評比以來,好人好事不用動員了,從“要我做”變成了“我要做”。“現在,孩子不僅在學習上爭先,在思想品德上也要爭先,比以前省心多了。”一位學生家長高興地說。
在寧波市鎮安小學,卓雅同學和父母一起用硬紙精心制作的“傳家寶”讓記者肅然起敬。上面是一則拓片:“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味淡處,減三分讓人嗜。莫作心上過不去之事,莫萌世上行不去之心。問子孫之禍福,吾身所貽者是。”(《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據此,“味淡處”應為“味濃處”,可能是書者筆誤——記者注)下面是“高祖卓澤愷烈士簡介”:1923年入黨,是共青團早期領導人之一,1928年犧牲于武漢漢口。生前,為了革命,不惜變賣家產,體現了共產黨人“因公忘私”“因國忘家”的寶貴品質。高祖父所留下的墨寶,自然也成了我們家的家訓。
查閱有關黨史資料顯示,卓澤愷1905年出生在浙江奉化松岙村,1923年8月考入北京華北大學,隨后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北京地方委員會書記、團中央執委、團中央特派員兼團湖北省委書記等職。1928年4月19日被捕入獄,遭嚴刑拷打,堅貞不屈,4月26日英勇就義。
一紙家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這足以告慰先烈的英靈了。
鎮安小學創建于1920年,曾是中共地下黨的重要聯絡點。校長顧秋紅告訴記者,這個學期,同學們和家長一起將家訓配上圖畫,制成“傳家寶”,起到了勵志作用。在顧秋紅看來,學校的責任不僅僅在于傳授知識,人格養成教育更為重要。學生只有學會做人,將來才會回報父母、服務社會。這一點正是目前學校教育所欠缺的。一位學生家長這樣寫道:“家訓指引著孩子的成長道路,也約束著家長的品行。讓我們俯下身子,遵循家訓,和孩子一起健康快樂地成長。”
在浙江各地,“小手拉大手,一起定家規”,學校動員家長立家訓,樹家風,以家風帶校風,形成學校、家庭互動的道德教育局面。
在網上,網友將反映好家風、好家訓的照片、視頻、文章上傳,一起討論、分享。寧波市民邵莉開設的“胖媽媽熱線”上,當地名人與普通百姓一起暢談家訓對個人成長及家風形成的影響,參與人數不斷刷新。
在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浙江省文明辦主任龔吟怡看來,優秀家訓的價值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是一致的,傳承家訓是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的好辦法。
在許多地方,社會風氣、個人品行悄然發生了變化,一些不太孝敬父母的子女有了很大改變,原來有隔閡的鄰居和睦多了,不愿意配合社區工作的主動參與公共活動了。
發揮家訓教化功能 推動黨風廉政建設
在紹興周恩來故居紀念館的祖居大廳里,一副對聯吸引著人們目光:“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講解員介紹,這是周恩來的大伯周貽庚立下的家訓。周恩來小時候的生活基本由周貽庚照料,深受這兩句話影響。
在紀念館二樓,周恩來在新中國成立后定下的“十條家規”十分醒目:1.晚輩不準丟下工作專程來看望我,只能出差順路來看看;2.來者一律住國務院招待所;3.來者一律到食堂排隊買飯菜,有工作的自己買飯菜票,沒工作的我代付伙食費;4.看戲以家屬身份買票入場,不得用招待券;5.不許請客送禮;6.不許動用公家的汽車;7.凡個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別人來辦;8.生活艱苦樸素;9.在任何場合,都不要說出與我的關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謀私利,不搞特殊化。
家風連著作風,家風淳則黨風正。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紹興多次組織各級領導干部到周恩來紀念館參觀。很多同志在“十條家規”面前凝心思考,感受一代偉人廉潔自律的崇高風范,體味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
海寧市鹽官鎮景疏園,是清順治朝“第一諫臣”楊雍建的宅第。楊雍建曾一日上9疏,后來康熙皇帝賜其“從直建言可嘉”匾額。如今,海寧把景疏園打造成了“匯家訓文化精粹揚勤政廉潔清風”的廉政家訓主題文化公園。“通過家訓這個載體,結合海寧多清官廉吏的傳統,讓黨員干部受到廉政教育,自覺奉公守法。”海寧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王險峰道出修建這個文化公園的初衷。
“許老爺卷鋪蓋進京,卷鋪蓋還鄉”的故事在海寧流傳了300年。清康熙年間,許汝霖帶上鋪蓋進京趕考,后來做到禮部尚書,告老還鄉時,康熙親書“清慎勤”匾額以賜,他帶著匾額和當年那套鋪蓋回到家鄉。許汝霖的第11代嫡孫許偉平介紹,許汝霖為教化后代,立下家訓《德星堂家訂》,對宴會、著裝、嫁娶、喪葬、祭祀等方方面面都作出具體規定,如一般宴請只能用本地產的食材,燕窩、魚翅等高檔菜肴一律不能上。海寧市紀委宣教室原主任曹敏認為,這些規定對于今天黨員干部節儉養德,踐行“八項規定”很有教益。
儒家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很多有名的家訓不僅講怎樣做人、怎樣管理好家庭、家族,還對出仕做官提出具體要求。浙江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江南第一家”,位于浦江縣鄭宅鎮。自南宋建炎年間始,鄭氏家族歷經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于此,其孝義家風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親賜“江南第一家”稱號。鄭氏子孫宋元明清共有173人做官,最高做到禮部尚書,沒出一個貪官。今年,浦江縣在此建造占地2300平方米的廉政展館,成為黨員干部感受廉政文化、接受廉政教育的重要課堂。
歷史是一筆財富,也是一部教科書。浙江科技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李澤泉認為,奉公守法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將家訓引入黨風廉政教育,容易觸動人心,提高黨員干部嚴于律己、潔身自好的自覺性,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東海之濱,錢塘江畔,甬江兩岸,雁蕩山下,南湖邊上……領導干部帶頭寫家訓立家規,樹家風改作風,形成以家風帶作風,以作風正黨風的可喜局面。 (光明日報記者 李亞彬 嚴紅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