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全球經濟加劇分化 新興經濟體間差距將拉大
2014-12-29 16:48:31??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擁有三大特點(彈性匯率制度、雄厚的國際儲備緩沖、與美國的貿易往來規模較大)的石油進口國——如印尼和韓國——在進入2015年之際將處于最有利的地位。 如果這些經濟體能夠推進各自的結構性改革,它們將提高各自在全球經濟中的相對和絕對地位。借助大宗商品價格下滑給經濟帶來的好處,并利用其可觀的自我保險作為應對不可避免的全球金融和匯率動蕩的緩沖,這些經濟體將強化加快增長和發展成熟的前景。 在另一端,俄羅斯和委內瑞拉等國家將遭遇嚴重困境,面對衰退、通脹和金融不穩定的三重威脅。拖延實施全面的政策響應,將進一步增加各種風險,包括貨幣內爆、破壞性資本外逃,以及不斷蔓延的進口商品短缺。 債務特征也將成為一個區分因素,盡管不如過去那樣重要。 債務額中貨幣錯配程度較高的國家(這個問題有“原罪”之稱,指美元債務的本息償還要求,遠遠超出借款人產生美元收入的直接能力),將面臨比較艱難的時期。美元相對于多種貨幣升值將加劇這一問題,特別是對那些債務到期結構不利(未來18個月要進行大量償付)的借款人。 幸運的是,這不太可能導致1994-95年、1997-98年及2001-02年那樣的危機重演。比起過去的新興世界,債務特征扭曲的情況在今天少見得多。此外,在仍然存在這種情況的國家,它們往往更多地集中在企業債務,而非主權債務。因此,及時的政策回應有更大的機會阻止債務問題影響整體經濟,乃至整個世界。(不過,這不意味著可以低估俄羅斯等國面臨的挑戰,這些國家的債務失衡高度集中在金融機構和能源企業。) 總的來說,相比之前幾次美元持續走強時期,新興國家差異化對全球經濟的威脅要小得多。此外,如果大型新興經濟體成功將較低的大宗商品投入價格轉化為優質經濟增長,如果巴西抵制住重拾低效率的國家主義的誘惑,這種差異化最終可能起到支撐全球經濟實現再平衡的作用。 要讓這種令人欣慰的結果從希望變成現實,管理良好的新興經濟體將需要避免政策失誤;發達國家將需要在不訴諸“以鄰為壑”政策的情況下,彌合它們之間的差異;全球政策協調將需要得到顯著改善;近年的過度金融冒險將需要支撐足夠長時間,讓基本面因素得以逐漸改善,趕上人為推高的資產價格。 不幸的是,這一切遠非板上釘釘。不過,比起過去發達國家分化的年代,現在的處境更好些。 |
相關閱讀:
- [ 12-29]社科院報告預測: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
- [ 12-23]IMF:油價跌勢將持續 或有助于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 [ 12-11]全球經濟增長的前景分析
- [ 11-19]推進全球經濟治理的堅定力量
- [ 11-16]奧巴馬: G20國家須一起刺激全球經濟增長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