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精彩故事】 一群青年知識分子與一條高速公路 ——探訪春運前的江西昌樟高速公路工地 2014年歲末,江西昌樟高速公路改擴建工地,第一代高速路的四條車道正在被拓寬成八條,邊通行,邊施工。彩旗獵獵,隆隆作響的大型機械上,“北京城建”字樣醒目耀眼。 這一高速路的建設者是北京城建道橋建設集團的項目團隊。他們因“路” 轉戰南北,親歷了中國高速公路從有到興的建設進程;他們是一支特殊的技術部隊,一群青年知識分子懷著鄉愁,年復一年穿工裝、住工棚;他們是一群常年不回家的人,修建的高速路正讓千千萬萬的人更快捷地回家。 曾連續13天吃住在工地的高級工程師張建(右一)。光明日報記者 夏欣攝 搶工期 盡早讓百姓得實惠 “你們是什么工種?在做什么?”記者問一個蹲在新路面上埋頭工作的年輕人。 “測量路面的密實度,用灌沙法。”小伙子今年才從武漢理工大學畢業。風大凍手,而他需要在這兒連續工作8個小時,午飯就在現場吃。記者還接觸到幾個80后業務干部,分別領導實驗、檢測、設備、材料部門,無一例外地都在一線帶隊。 沿著新路面乘車向前,五顏六色的廣告牌和寫滿省內外地名的路標仰面傾出,瞬間布滿視線。顯然,這是個大型互通樞紐。 就在一個月前,項目負責人張建帶領這個團隊啟用“五加二、白加黑”人停機不停的倒班模式,連續苦干20天,搶出了60天的活兒。“南方雨季長,有效施工期短,這樣的交匯路段對群眾出行影響大,不搶不行。”張建說。 “我們打了10多年交道,太知道他們的戰斗力了。”在工程“業主”、高投贛粵公司昌樟管理處總經理劉木根眼里,能創造如此路段神話的唯有這支王牌部隊。 “北京城建早年是由解放軍工程兵部隊卸甲轉為地方企業的,最講老作風、老傳統。”站在漂亮的鐵灰色新路面上,城建道橋集團副總高治泉的話明顯多了起來,“做我們這行,科技再發達,修再高級的路,都不可避免地要在各種惡劣環境下露天作業,所有技術人員都一樣。春運在即,工程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出行,要搶工期,盡早讓人民群眾得實惠。” 高治泉說,隊伍很年輕,但每個項目組都采取“幫帶模式”,安排老黨員、老同志帶思想作風。“現場鍛煉有利于年輕人在技術上快速成長成熟,成為集團可持續發展的后備智力資本。” 這其實也是高治泉個人的成長軌跡。1990年參加修建濟青高速公路的時候,他20歲,趕上高速公路在中國剛剛實現零的突破。邊干邊學,他第一次知道美國的高速路史,第一次按FIDIC(國際權威咨詢工程師組織)的條款體系修路,第一次使用進口的核子密度檢測儀,那種清楚差距的感覺很復雜。 就是在年復一年風餐露宿的工棚歲月里,他們親手創造并見證著高速公路建設與中國經濟相輔相成的快速發展。到2013年底,全國高速公路總長度有10萬余公里,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高治泉也從一個小實驗員成長為行家里手,修過的高速公路有21條之多,大部分在東北、安徽、江西,其中景婺黃高速經過5年嚴格檢驗,無可爭議地獲得詹天佑大獎的行業至高榮譽。 盡管工作重心已經移向北京,但這邊的工棚里常年留有他的鋪位。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