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
2014-12-29 22:07:22?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雯晶 陳暉 |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主席習近平先后11次出訪31個國家,足跡遍及亞、非、歐、北美、南美、大洋洲六大洲,并在13國主流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國家主席在海外主流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是外交理念、外交思維和外交方式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是大國“大外交”的一種大手筆。這些署名文章,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內涵豐富、信號清晰,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功能和價值,產生了很大很好的對外宣傳效應。 縱觀這13篇海外署名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呈現出個性鮮明的風格及特點,是習近平執(zhí)政理念以及個性鮮明的領導風格、語言風格在另一個領域、另一個主場的延伸、拓展和體現,是習近平執(zhí)政理念以及領導風格、語言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習近平執(zhí)政理念以及領導風格、語言風格獨特而重要的視角。這里,特就其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作一探究: 一、既講“中國故事”,又播“中國智慧”。 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曾經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講中國故事”就是講中國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她是“怎么走來的”,現在“怎么樣”,要“往哪里去”?講她所走的道路、她所確立的制度以及她所秉持的理念,這里面包含著講清楚她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積淀、基本國情”,講清楚她“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等等。講中國故事是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的主基調、主旋律和主線。在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中,都會著力去闡釋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從中播撒“中國智慧”。比如,他發(fā)表在法國《費加羅報》上的文章就寫到:“當前,中國已經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發(fā)展新階段,正在通過推進新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致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發(fā)表在德國《法蘭克福匯報》上的文章又講到“去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總體部署,提出了改革路線圖和時間表,涉及15個領域、330多項較大的改革舉措。其中,重點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統(tǒng)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等等。在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中,他還經常引用中國古詩詞、先賢哲人語錄,比如,他用“中國有句古話:‘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來表明自己訪歐“是為和平而來”;用“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來感悟中法關系50年的發(fā)展歷程;用“中國人講‘知行合一’來強調要把思想轉化為行動”;用“智者求同、愚者求異”來倡導中歐要多“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用“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來形容中國和馬爾代夫關系;用“中國古話講:‘人之相知,貴在知心’”來表達中國和斯里蘭卡的友誼;用“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來倡導中澳關系要遵循的原則,等等。在他署名文章中還有不少“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凡事基于心愿,心愿越大,力量就越大”,等等。這些先賢哲人的深邃睿智的思想哲理,是中國文明的符號和象征,是一個“文明古國”和“文明大國”所特有的底蘊,包涵和充滿著豐富的“中國智慧”。 二、既凝聚共識,又解惑釋疑。 隨著中國這個“大塊頭”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自然會越來越多地引發(fā)外界的聯想、揣測和猜疑,甚至還難免會遭到一些人的非議、質疑和打壓,這既是中國自身“成長的煩惱”,也是世界對中國所折射出來的“心理無奈”。面對這種狀況,特別需要解惑釋疑,去積極主動地發(fā)聲,發(fā)現和尋找彼此的契合點,搭建起思想認知的橋梁,系上情感交融的紐帶。習主席一篇篇海外署名文章,就是一座座橋梁、一條條紐帶。在出訪國主要媒體上發(fā)表文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出訪國乃至整個國際社會傳達訊息。在這些重要信息中,主要有兩種形態(tài),一是闡述式,即從正面闡述中國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思想理論等。比如,他在塔吉克斯坦《人民報》撰文告訴人家,中國的周邊外交方針、政策和理念就是“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和“親、誠、惠、富”;又比如,在習主席的文章中講的最多的是“中國夢”以及中國夢的世界意義,而且每每講到中國夢時,又往往推己及人,都會自然而又巧妙地與對方國家的標志性發(fā)展戰(zhàn)略作對接。他在講“中國夢”的同時,就分別提到過歐盟的“歐洲2020戰(zhàn)略”、韓國的“第二漢江奇跡”、法國新的法國夢、德國“工業(yè)4.0”戰(zhàn)略、斯里蘭卡的“馬欣達愿景”、“印度故事”,等等,這種既以我為主,又推己及人的話語表達,很容易找到思想共識和情感契合,達到同頻共振、心心相印的效果。另一種是解答式,即針對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疑慮乃至敵意,表明立場、態(tài)度和原則。習主席反復講中國夢,其重大意義,就在于通過講“中國夢”來告訴國際社會中國未來發(fā)展方向,中國做什么不做什么,中國夢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給他國帶來怎樣的好處,消除他國對中國產生的憂慮,是一種內外相通的表達。另外為消除外界的擔憂,他還用“獅子論”來闡述中國的特性:“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只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他還說歡迎各國搭上中國發(fā)展的“便車”,坦誠中國是一個“大塊頭”,但這個“大塊頭”不會“擋了別人的道”,等等。這些文章特意選擇在“當地權威報紙”上發(fā)表,可以說是出訪前對國外媒體“種種分析和猜測”的“很好回應”。特別是“中國夢”,作為新一屆領導集體的執(zhí)政主題,尤其需要向外界傳達,以達到對內凝聚共識,對外解惑釋疑的目的。 三、既讓故事講理,又用數字說話。 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繼續(xù)延用和保持他善于講故事、舉事例,擺事實、引數據的風格與特點,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動人。習主席曾說,講故事比講道理更好。他發(fā)表在比利時《晚報》上的文章,一開頭就寫到“我曾看到兩個故事”,然后說“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從這些故事中“讓我感受到中歐友誼和合作的強大力量”;他發(fā)表在馬爾代夫《今晚報》上的文章,也講述了中國明代航海家鄭和率船隊兩度到過馬爾代夫,馬爾代夫國王伏素福也3次派遣使者來華的故事,以此說明中馬友誼來往源遠流長;他發(fā)表在斯里蘭卡《每日新聞》報上的文章講述了兩國高僧法顯開啟千年佛緣、鄭和七次遠航的歷史紐帶、患難見真情的米膠協(xié)定,以及兩國人民在印度洋海嘯和汶川地震中守望相助的感人佳話;他發(fā)表在澳大利亞《澳金融評論報》上的文章,生動列舉了被譽為“光明使者”的澳大利亞眼科大夫格拉翰姆為中國多名眼疾患者進行手術,而當澳大利亞多地遭受嚴重火災時,中方迅速向澳方提供火災衛(wèi)星數據,施以援手,留下了許多兩國友好來往的佳話。他發(fā)表在《新西蘭先驅報》上的文章,生動地寫到:“提及中新關系,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兩幅動人的畫面”,隨即講了兩國人民在危難關頭相互幫助和支持的故事。這些故事和事例,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東西,它往往帶給人溫暖,觸動兩國人民的情感,喚起人們心中的美好回憶,既“走心”又動心。在讓故事講理的同時,又用大量數據去支撐,這在習主席海外文章中也隨處可見。他在回顧50年來中法關系時,一連用了七個“第一”,把中法關系的高質量一下子凸現出來;他常常用兩國間的航班數、人員往來數、經貿發(fā)展數據等來描述兩國人民你來我往的親密程度,比如,他的文章寫到:中法每周有近60次、中德每周有70多次航班往返、中韓每周有多達800多個;又比如,中德每年有超過100萬游客走來走去,中歐“雙方每年人員往來達到550多萬人次、互派留學生27萬多人”,“去年,中韓人員往來達822萬人次,不出兩年,我們就有望迎來年度人員往來千萬人次”,中蒙“兩國人員往來約130萬人次”,中國和印度“去年,兩國人員往來達到82萬人次”,中澳“2013年兩國人員往來突破150萬人次”;經貿數據更像一串串音符,流淌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間,在論述中國與荷蘭、法國、德國、比利時、韓國和塔吉克斯坦等國這些年的經貿往來時都盤點列出了一大串數據,比如,他寫到中德兩國“迄今有8200多家德國企業(yè)在華安家落戶。超過2000家中國企業(yè)在德國站穩(wěn)腳跟”,“兩國政府的60多個對話、合作機制運行順暢”,等等。正如習主席自己文章中所說的,“這些數據的背后”,是“友誼和合作給雙方人民帶來了更多的豐富的商品、更多的工作崗位、更好的學習機會。”故事、事例、事實和數據,讓習主席海外署名文章充滿力量,更添魅力。 |
相關閱讀:
- [ 12-29]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黨對高校領導
- [ 12-29]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 聽取中紀委2014年工作匯報
- [ 12-29]習近平海外署名文章的風格及特點
- [ 12-29]媒體梳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
- [ 12-28]習近平簽署第十七、第十八號主席令
- [ 12-28]這一年,習近平治國理政干成的“十件大事”
- [ 12-27]習近平關于特區(qū)政制發(fā)展“三個有利于”引港媒熱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