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本報記者在高鐵晉陜黃河特大橋采訪時,遇到了這樣一群特殊的職工,他們被稱為“高鐵黃河第一橋”上的“守橋人”。 這些“守橋人”是西安鐵路局西安工務段大西高鐵晉陜黃河特大橋值守點的養路工們,每天日暮而作,日出而歸。作為中國的第一代高鐵人,他們肩上承載著“中國速度”,保障著高鐵的運行安全。 大西高鐵晉陜黃河特大橋,自西向東跨越黃河,連接陜西省合陽縣和山西省永濟市,全長9969米,是目前國內高速鐵路跨越黃河最長、建設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橋梁,堪稱“高鐵黃河第一橋”。由于當地氣候條件惡劣,導致該橋線路日常維修周期短,維修項目多。 為確保大西高鐵運行安全,守橋班職工們在認真分析動檢車動態檢查數據,加密精測精調頻次的基礎上,還要每晚巡查線路設備,確保線路安全。 工區距離大橋較遠,來回車程160多公里。為了方便對大橋進行維護,工區在距離大橋3公里處設置了值守點,值守點一共有9人,平均年齡36歲,最年輕的職工年僅25歲。 38歲的李紅安是這個值守點的班長,干了17年的鐵路養護,一年前來到這里值守大橋。他帶領大家負責晉陜黃河特大橋上下行線路、橋梁設備的維修養護任務。 每次干活,李紅安和他的工友們都要背上20多套工具設備。因為在高架橋上沒法開車,幾百斤的設備得靠人力運到3公里外的鐵道上,他們扛著設備從值守點出發走40分鐘才能到達作業區。 由于高鐵養護要求高,測量鋼軌的坐標位置誤差必須控制在1毫米內。工作中李紅安需要弓著腰,隔一根枕木就要彎一次腰,記下鋼軌間的軌距和水平。一晚上,他要彎上千次腰。 該橋最高處有46米,夜晚風大寒冷,有時溫度在零下十三四攝氏度,晚上出門攜帶的水,來不及喝時就會結冰。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李紅安卻堅持不戴手套——他擔心記錄的數據看不清,影響職工作業。 12月17日晚上,李紅安和工友們處理了7處細小的隱患,加固處理完這些隱患已是第二日凌晨4點多。返回工區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來一盆熱水,把手伸進水里暖手,“這是一天中最舒服的時候。” 從大西高鐵線路試運行到正式開通,李紅安一直堅守在這里。盡管家就在一河之隔的陜西合陽縣,但最近3個月,他一次也沒回去過。 他平時喜歡畫畫,給工友們、朋友們每個人都畫了一張肖像畫。他憑著自己對兒子的印象,在每年兒子過生日時就悄悄地給他畫一張肖像畫。他說等到兒子考上大學后,就把這些畫當做禮物送給兒子。 李紅安說,每次休班坐高鐵回家,當列車非常平穩地經過他養護的黃河特大橋時,他就覺得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
相關閱讀:
- [ 01-02]市政府督查組到我區督查高鐵時代旅游重點工作
- [ 01-02]重慶200人坐首趟高鐵赴京 近半路程時速不足200km
- [ 01-02]成都至北京開行首趟高鐵 赴京商務座無人問津
- [ 01-02]北京至深圳首開高鐵動臥 上座率超七成(圖)
- [ 12-31]高鐵出翻譯的洋相,教育不能看笑話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