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專家談依法治國的文化基礎(圖)
2015-01-04 22:02:14??來源:文化產業新視界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5.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玉周——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支撐和引領 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離不開優秀文化的支撐和引領。 歷史上,優秀傳統文化曾激發出強大的國家意識和民族精神,成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豐厚滋養。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等一系列軍事文化瑰寶。《孫子兵法》探討了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勝敗、利害等戰爭問題,其“韜略”、“詭道”深刻地影響了歷代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國形成了“以民為體”、“居安思危”、“富國強兵”、“寓兵于農”、“愛國教戰”、“崇尚武德”、“不戰而勝”、“安國全軍”等國防思想和斗爭策略。在這些思想和策略的指導下,中華民族抵御了無數次外敵入侵,甚至還出現過“中國既安,四夷自服”的輝煌。 然而,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強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統治者奉行“以軍壓民”、“貧國臃兵”、“愚兵牧民”國防思想,甚至采取“不戰而敗”、“攘外必先安內”的斗爭策略,致使國家有海無防,有邊不固,富饒的國土被蹂躪得支離破碎。 古人云:“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無論任何變革,變到深處就是文化。 習近平:改革創新社會體制,促進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 6.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李偉東——創新社會管理,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靈感 當前創新社會管理,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 首先,政府與社會的關系處理可以借鑒傳統文化智慧。在傳統文化里,強調“士農工商”各有本位,“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官民關系是傳統社會主要的關系形態,代表著政府和社會的不同行動主體。 其次,治理主體的行為規范可借鑒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強調士人作為“君子”的道德修養。擔任社會管理主體的官僚集團多出身于讀書科舉的士人,其強調的修身齊家治國的道德自律也就成為彼此皆有共識的基本規范。當然,借鑒傳統文化對當政者道德自律的強調,不能替代強化外部監督、替代依法治國。 再次是社會自我治理的價值理據可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到一些脈絡。古代社會自我治理的過程中凝結 的文化智慧也值得借鑒。比如在 村莊層面傳統社會對耆老的重視,對縉紳階層的倚重,對鄉規民約的強 調,都突出了社會的自我管理。 最后是社會管理中可以挖掘、依賴一些傳統理念。比如注意構建小規模共同體。傳統社會強調鄉情、親情、友情,人與人之間情有意,而非簡單的“金錢關系”。傳統社會中共同體情誼是形成社會關系的重要心理力量,每個人都是有感情、有溫度的實體。現代城市社會中會形成以各種需要、興趣和愛好為中心的小群體,這就是傳統文化中共同體的演進版。 習近平: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發展,就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7.國防科技大學軍事高科技培訓學院院長劉戟鋒——靠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中國歷代科學界不斷創造世界奇跡 |
相關閱讀:
- [ 01-03]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述評
- [ 12-31]把依法治國要求落實到紀檢監察工作全過程
- [ 12-30]依法治國了,為何還有汽車限牌“突襲”
- [ 12-29]國內|媒體梳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馬凱: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偏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