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專家談依法治國的文化基礎(圖)
2015-01-04 22:02:14??來源:文化產業新視界 責任編輯:陳瑋 李艷 |
分享到:
|
9.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研究》編輯部主任、副編審莊俊舉——中國外交理念張揚中國文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幾千年對外文化交流融合過程,也是開放過程。歷史上,中國同外來文化有多次大的交流,從張騫、玄奘、鄭和的和平之旅,到徐光啟和意大利人利馬竇傳奇般地相識、相知,繼而共同翻譯和出版《幾何原本》所進行的中西文化平等的交流,無不彰顯出和而不同、協和萬邦、“親誠惠容”的對外交流思想。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外交思想、外交戰略對世界和平發展產生積極影響。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訪問印度時提出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著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親、誠、惠、容的理念,在國內外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反響。從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諧世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到“一路一帶”,中國這些外交理念無不張揚著中國的文化力量。 當前,世界秩序正在發生和經歷著深刻變化,中國如何處理對外關系正在成為國際社會矚目的一個焦點。在塑造中國未來的國際角色的過程中,中國傳統的文化資源是一個必須加以繼承和充分挖掘的寶庫。中國的發展必須突破現存的國際關系中現實主義的邏輯。作為建立在權力與利益基礎上對人與社會思考的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對我們并不適用。它既不能描述、也不能規范中國今天和未來的發展。因此,需要進行理論上的創造,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對中國傳統的價值體系進行深入的挖掘與繼承。 中國要真正走上大國之路,其實就是國內秩序向外擴展,并且在國際范圍內被認可和接受的過程。中國要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應取決于軍事力量,而是堅定地走“中國道路”。 10.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教授劉東超——充分借鑒中國優秀文化改革和優化人才治理體系 嚴明吏治。治國先治吏。如果吏治腐敗,國家的治理就是一句空談。實際上,這也是本屆中央領導集體的一個工作重點,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十八大以來深入開展的反腐敗工作。這里面包含著對于歷史經驗的借鑒。在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都非常注重吏治,建立了龐大嚴密的官吏選取、培養、考核、監察、升黜體系。一些有為之君極為重視官吏的管理,充分利用這套體系塑造嚴明廉潔的吏治之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巡視制度。這套制度在漢、唐、明三代都發展得相當成熟。這套制度在歷史上曾推動了吏治的清明,提升了國家治理的效率。 廣開賢路。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是保證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根本之舉。這里,建立具有創新精神和激發活力的人才制度,既是現代國家治理的要求,也繼承了中國歷史上許多政治家廣納人才的精神。從堯、舜到周文王,從秦穆公到戰國四公子,從曹操、孫權、劉備到李世民,他們廣求人才的故事早已為世人所知。甚至連這方面似乎不太著名的朱元璋實際上也做了大量廣開賢路的事情。他在位期間曾多次派人訪求天下賢才并予以重任。 綜合管理。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專業技能方面的標準,也有人文知識、道德品性、心理人格方面的標準。2014年1月發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就指明了對于人才的綜合要求。值得重視的是,現代文明對于人才道德品行的要求并不低于專業要求,有時甚至可能更高。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些,在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中也有大量表述。 (來源:2015年第1期《黨建》雜志、黨建網) |
相關閱讀:
- [ 01-03]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治國理政述評
- [ 12-31]把依法治國要求落實到紀檢監察工作全過程
- [ 12-30]依法治國了,為何還有汽車限牌“突襲”
- [ 12-29]國內|媒體梳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中國智慧|馬凱: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偏高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