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贊場”視角回放 “確保實效、取信于民”是對群教活動的根本性要求,指的就是要打通聯系干群關系的“最后一公里”,本期中的方麗娟、城管服務隊、張美芳等雖然在不同崗位,但都憑著為民服務的真心和強烈的責任心,真情實意的把服務送家門、化解矛盾在基層,讓群眾切實感受到干部作風的轉變,享受到作風轉變的實惠,贏得了群眾的信任,架起了干群“連心橋”,對于這樣的干部我們必須點個“贊”。 專版聚焦 主要刊發群眾路線活動中還未解決的一些問題,以及活動本身的一些問題Problem 問題吧 網言集萃 藺興博:善用否定語氣為批評添“辣味” 存在問題: 民主生活會上,部分同志在批評和自我批評談不足時只言片語、閃爍其詞,極少用否定語氣,唯恐把問題談深談重。多數同志說別人“基層調研需有待進一步加強”而不說“基層調研很少”,說自己“自身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而不說“自身能力不足”。看似差不多的意思,深層次反映的卻是某些黨員干部黨性原則不強、宗旨意識不強的問題。 問題對策: 要讓批評與自我批評多些“辣味”,黨員干部就要善于用否定的語氣。善用否定語氣批評自我,不留余地,向自己下猛藥、出重拳,實現自我警醒、反思。善用否定語氣批評他人,實事求是、敢于交鋒,堅持對事不對人,使接受批評者“臉上火辣辣,心里熱乎乎”,真正達到“團結-批評-團結”的目的。對于其他同志對自己提出的否定語氣的批評,要胸懷坦蕩,滿腔熱情歡迎,自我對照深剖,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毛大偉:監督網別織在“表”上 存在問題: 部分地區沉溺于“表”面文章,把定期請群眾參加評議、填寫各類監督表格當作群眾監督的主要手段;再如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始于“填表格”而止于“報材料”,內容不外乎遵章守紀和工作總結,住房、存款、證券等敏感事項或是“大而化小”,或是“暗度陳倉”,頗有形式主義和應景作秀之嫌。 問題對策: 首先,敞開大門請群眾開口。讓群眾參與監督制度的制定和試行,讓群眾建言獻策、暢所欲言,指出部分黨員干部不易發現、不愿發現、不想發現的問題,自戳麻骨。其次,俯下身子讓群眾監督。敢于接受批評、不怕群眾揭短亮丑,與群眾“掏心窩子”,及時公開、公示,及時把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表現交給群眾來評議,及時發現自身問題,及時整改落實。再次,想著法子為群眾方便。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拓展監督渠道,除了設置意見箱、熱線電話等傳統模式,還有探索上門座談、互動微信、官方微博、舉報郵箱等新模式,讓權力在群眾監督之網下運行。 周建國:莫把“加油站”當成“??空尽?/p> 存在問題: 教育實踐活動收官后,部分黨員干部心存僥幸,幻想這是“一陣風”就放松標準和要求,而“舊病復發”,失信于民,影響自身的形象。 問題對策: 首先,要把制度漏洞堵嚴,杜絕跑冒滴漏,不給歪風邪氣以喘息機會,要全民動員,部門協調,紀檢查處,媒體監督,形成“源頭效應”。其次,要盯住作風問題,勁頭不松,力度不減,防止痼疾反復發作,力避“破窗效應”。再次,要從具體事情抓起,讓群眾的“急難愁”有人問、有人幫、有人解,堅決克服躲貓貓、踢皮球、過得去、差不多等不良心態,堅決消除松松垮垮、裝裝樣子、走走過場等僥幸心理。最后,要對頂風違紀者“零容忍”,敢于叫板、敢于刮骨動刀,堅決予以查處,形成威懾,用活動成效取信于民。 安祖研:根除歪風頑疾需用“鐵三項” 存在問題: 有的地方在轉作風中尺度過松、韌勁不足,如同“拳打棉花”,不良作風像割韭菜,割了一茬長一茬,不僅沒有啃下“硬骨頭”,反而滋生“變種”,出現“爛尾”。如個別干部上班時間遵章守紀,下班時間放松警惕;工作日里守土有責,節假日間淡忘規定;上級查得緊點就老實本分,上級管得松些就降低要求。 問題對策: 首先要織密制度鐵籠。規定出“硬杠杠”、“細條條”,形成一套務實管用、行之有效的約束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權;其次要鐵面執行制度。對違犯者提醒、誡勉或處分,窮追猛打絕不姑息遷就,把板子打到“傷筋動骨”處,使其“名利雙失”。再次要鐵面追責問責。一件一件地抓整改,一點一點地抓落實,以“零容忍”和“釘釘子”精神,不撒手、不放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并將其人其事曝光于群眾的監督視線之下,倒逼作風轉好轉優。 寒祖言:有“回音”才更愿“發聲” 存在問題: 在向群眾征求意見時,許多群眾不敢提、不愿提,即便提了,大多數也是泛泛而談、隔靴搔癢,很少做到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原因根本上還是對黨和政府缺乏信任,認為征求意見就是走形式,提了也是白提,基本不會得到解決、聽不到意見的“回音”。 問題對策: 要解決好群眾意見的整改落實、及時反饋“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在征求意見時,要有的放矢,先要立足實際查擺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請群眾“遴選”出最急需解決的那一個,及時制定整改措施,列出時間表、落實責任人,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要第一時間通過網絡、電視、公開欄等公示,第一時間向群眾反饋、請群眾評判,真正讓意見落地有“回音”。只有這樣,才能在下次征求意見時,讓群眾放下“包袱”、敞開心扉、暢所欲言,聽到“真聲音”、查出“真問題”。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