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改革 越活躍——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成就斐然
2015-01-05 18:4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謀創新,快轉型 ——服務意識逐漸增強 2014年,國內首創24小時營業的北京三聯韜奮書店可謂在業內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標桿”。隨后,“24小時書店”概念迅速在全國蔓延:杭州“閱覽樹”24小時書店、深圳書城中心城24小時書吧、山西萬邦圖書城“夜書房”……遍地開花的24小時書店不僅將“一張書桌、一盞燈光”留給了深夜熱愛閱讀和思考的人們,也給文化產業如何更好服務大眾留下了更多思考空間。 服務大眾的同時,轉變經營模式使24小時書店的經營成果令人驚喜:從2014年4月試營業到7月下旬的短短3個月,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零售額比上年同期上升了66.67%;即便不考慮夜間銷售,增長幅度也為54%,夜間營業明顯帶動了日間銷售。 2014年,更多書店開始思考其賣場優勢及精準的顧客定位,“店面升級、品類擴展”成為更多實體書店的調整舉措。這些改變帶動了實體書店經營理念的提升和經營業績的改善?!?014年上半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全國實體書店零售市場同比增長率達4.22%,標志著實體書店終于走出了連續兩年負增長的困局。 文化創意產業離不開創新,而基于服務大眾的經營模式創新更必不可少。為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消費產品和服務,是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2014年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期間,面向百姓免費發放的“文惠卡”不僅將各類文化消費集合于一張小小的卡片之上,還通過大數據積累,分析哪些產品和服務更受老百姓歡迎。這種科技支撐下的文化服務,不僅讓消費者更加便利,對于行業監測、宏觀調控、政策創新也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促融合,增資本 ——助力產業再次騰飛 一年來,“融合”成了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詞和主旋律。 前不久,騰訊邀請100余位“網文大神”在深圳進行了3個小時的閉門會議,發力文學業務?;ヂ摼W巨頭之所以盯上了網絡文學,與一個名詞息息相關——IP(知識產權)運營:網絡文學的收入以往主要來自閱讀收費,而今后IP運營將成為其主要收入來源。業內人士分析認為,IP運營將成為串聯起文化產業鏈的一條主線。 在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從文學到影視再到動漫游戲,一個相互交織的知識產權新生態正在形成。郭敬明的《小時代》被改編成3部電影,累計票房接近13億元;流瀲紫的《后宮·甄嬛傳》改編為電視劇后爆紅,單集售價高達300萬元;南派三叔所著《盜墓筆記》被改編成網絡劇,單集500萬的制作成本創下行業紀錄…… 并購、控股、參股,以及股權投資、業務合作……行業的高速發展和高回報的光環吸引著各路資本快步進入影視業。從2002年到2013年的10余年間,我國的電影票房從8.6億元增加到217.69億元,增長了24倍,預計2014年電影票房將突破300億元大關。資本市場的高潮迭起,也助推了我國影視業進入黃金發展周期。 “有了金融支撐,一分錢就可以變成一元錢甚至是10元錢?!敝心蟼髅蕉麻L龔曙光介紹說。2014年5月,中南傳媒獲得了文化行業首個金融牌照,開創了“產融結合”的先河。這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對提高集團投資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文化與科技、旅游、制造業等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正推動著我國經濟更快實現轉型升級;金融業與文化產業之間加強“勾兌”,以及投融資機制的不斷完善,也使得社會資本與民間資本圍繞文化產業的整體布局有效聚集,實現資源的整合完善、優勢互補。(經濟日報記者李丹)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