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中國2014年外交積極進取 展中國風格
2015-01-06 11:37:54??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孫勁貞 |
分享到:
|
中新網1月6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5日發表文章回顧中國2014年的外交,文章稱,隨著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變化,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世關注的全球角色,一個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中國,要求中國外交作出不同于以往的重大調整,在世界舞臺上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4年的中國領導人外交,最恰當的詞匯應該是“積極進取”。 文章摘編如下: 自習近平當選中國國家主席以來,中國外交令人耳目一新。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習慣于采取“韜光養晦”的低調姿態,在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上表現超脫,不扛旗、不當頭、不稱霸,埋頭國內經濟建設和現代化發展,在國際事務上采取相對克制的維穩態度。然而,自2013年開始,中國外交更加主動進取,領導人在外交活動上也更為自信和活躍,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被稱為中國風格和“習式外交”。 積極進取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2014年的中國領導人外交,最恰當的詞匯應該是“積極進取”。改革開放以來,盡管中國領導人的出訪日益活躍,足跡也踏遍四大洲,但在議題設置并不主動,而且在出訪的國家上也都是以大國為主,外交議題往往更多強調“中國不要什么”,比如不能干涉中國內政等,對于中國到底要什么,態度上并不積極,給人的印象是中國外交更多強調維穩,不愿惹事,更不愿意挑事兒。 然而,這一趨勢在2014年外交中開始有很大的變化,中國不僅強調主動謀劃,更強調積極進取,主動“挑起”一些問題,在外交事務中設置議程,不再被其他大國牽著鼻子走,逐漸擺脫了被動應付的態勢,敢于在一些核心利益問題上主動設置外交議程,不怕成為國際輿論的焦點,因勢利導,堅決維護中國的合法權益和核心利益。 同時,中國外交領導人在安排出訪活動時,更加講究服務外交大局,不再是以大國為中心,而是強調以對中國外交最重要的國家為出訪對象。習近平史無前例地在7月份首先出訪韓國,與韓國加強了戰略合作關系,實現了中韓關系的新突破,爭取了中國在東北亞地區的外交主動。 隨后,習近平在8月份出訪蒙古,就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北線工程做出了重要外交努力,打通了中國經蒙古、俄羅斯一直到歐洲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這一“點穴式外交”集中反映了中國著眼外交全局而做出的重要調整。 此外,中國外交的積極主動還集中體現在上海亞信峰會和北京APEC峰會兩場“主場外交”上,在這兩場最為重要的“主場外交”活動中,中國領導人主動設置議題,大膽提出“亞洲安全觀”、“亞太自貿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重大戰略倡議,積極為亞太地區提供公共產品,在議題設置上,也抓住了反腐敗、反避稅、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新議題,并積極向國際社會推廣,在APEC會議提出的100多項合作倡議中,有一半合作倡議是中國提出的。 中國還在G20布里斯班峰會、東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峰會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上積極推動達成合作協議,提出了金磚國家合作銀行、應急儲備安排、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倡議,扮演著日益重要的外交角色,這一切都昭示出中國奮發有為的外交新特征。 中國風格 中國領導人之所以在外交上更加主動進取,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一系列國際制度,中國經濟、社會已經越來越融入到國際主流社會之中,中國采取的“走出去”戰略將中國帶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舞臺上,中國不再是游離于國際主流社會之外,而是成為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重要力量之一。 日益全球化的中國已經創造出一個“全球中國”的新身份,中國不再僅僅是一個古老的文明,也不僅僅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更是一個有著全球政治經濟影響力的“新興大國”,中國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引起整個世界的高度關注。 因此,對中國外交而言,最重要的問題不再是應對挑戰,而是如何主動駕馭挑戰,與其被動地應對,不如主動布局謀勢,有效駕馭自身變化,為國際社會提供中國智慧,貢獻公共產品,這就要求中國外交在國際事務上主動發聲,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因此,中國領導人在外交舞臺上的表現,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一個縮影。隨著中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變化,中國越來越成為一個舉世關注的全球角色,一個具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中國,要求中國外交作出不同于以往的重大調整,在世界舞臺上打造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越來越多的國際媒體開始注意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這一變化,一個重要的側面就是首腦夫人活躍于外交場合。自2013年以來,國家主席夫人彭麗媛和國務院總理夫人程虹,成為積極主動的外交角色,在陪同領導人出訪期間,夫人們不僅襄助夫君,而且還積極開展與各國民眾、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團體的交往,傳遞中國人民的友誼。展示一個可親的中國形象,越來越成為中國公共外交的重要實現形式。(作者為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察哈爾學會主席韓方明) |
相關閱讀: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