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入新的一年,學習小組與組員一起,繼續重走習近平走過的路。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三輯:局級干部篇。
走入新的一年,學習小組(微信ID:xuexixiaozu)與組員一起,繼續重走習近平走過的路。
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三輯:局級干部篇。
主政寧德,習近平對哪里充滿牽掛,再三到訪考查?為什么一碗綠豆湯能換來了72萬扶貧款?習近平又是怎樣得出了寧德要“弱鳥先飛”的結論?
讓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習近平在寧德的辦公室
1988年6月,習近平從福建最發達的廈門,調到當時全省經濟最落后的寧德任地委書記。他同普通干部一樣,住在離地委辦40米左右的機關宿舍,從不嫌棄,從無怨言。

習近平常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常懷憂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
主政寧德,他積極倡導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作風,在指導寧德擺脫貧困、改善民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實踐,在造福閩東人民的同時,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思想、理論和精神財富。
下黨之行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帶領地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頂著炎炎烈日,跋涉2個多小時,深入下黨村。
“鄉里百姓說他是‘到過這里最大的官’,自發擺出一桶桶清涼飲料,還有綠豆湯。”

習近平一到下黨,顧不得休息,就召開會議。下黨鄉黨委、政府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里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
午飯時,簡陋的飯桌、椅子就擺在廊橋上,邊吃邊談。午飯后,稍作休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
第二天回到壽寧縣,習近平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當場拍板決定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于建設水電站。
下黨鄉是習近平心中的牽掛。此后,他先后2次去下黨鄉調研、現場辦公。

下黨電站

下黨中心小學
曾經的貧困村擺脫貧困,
今天的下黨鄉大為不同。
除了下黨鄉,習近平還關心著少數民族群眾的生產生活。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區仍有一些少數民族群眾住在茅草房里。在閩東工作時期,習近平開始探索畬民下山、連家船民上岸的移民搬遷工程。
1989年春節和1990年1月3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兩度深入九仙村,走訪慰問受災群眾。

圖為1999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深入福安市康厝鄉東山畬村調研。
主政寧德后,習近平提出并倡導實施“四下基層”工作制度:
信訪接待下基層
現場辦公下基層
調查研究下基層
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下基層
習近平身體力行,到任不到3個月時間,習近平就走遍了9個縣,后來又跑了絕大部分鄉鎮。
如今,“四下基層”制度還在福建傳承、發揚。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在寧德,習近平改上訪為下訪,暢通了群眾表達合理訴求的渠道。 “信訪工作的首義,在于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習近平要求:“在新形勢下,各級領導必須放下架子,打掉官氣,主動上門,把信訪工作做到基層,把黨的關懷和政府的濟助送進普通群眾的家庭?!?/p>
真抓實干 重視調查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走群眾路線,還體現在習近平倡導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習近平到寧德后沒有急著燒“三把火”,而是深入全區9個縣以及毗鄰的浙南調查研究。 1988年9月,習近平寫下來寧德工作后第一篇調查報告《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
在閩東工作期間,習近平始終注重調研、筆耕不輟?!稊[脫貧困》便是此時期他思考探索的結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擺脫貧困》
(2)《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踐行群眾路線紀事》,《福建日報》
(3)《群眾的贊許最甘甜》,《福建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