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路上按】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上任以來,用其個性鮮明的領導風格及特點,贏得民心,獲得點贊。“習式”語言,“習式”風格,催生“習式”力量。從深得民心的鐵腕反腐,到無可動搖的力推改革,再到凸顯“大國范”的外交布局,這兩年,習近平“紅”遍九州,“火”遍國內外。
歲末年初,“學習路上”從兩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提煉、總結出習近平的6個執政特點,通過6篇特稿呈獻給讀者。個個精彩,篇篇解渴。
今天是系列特稿第五篇,關鍵詞:善抓矛盾 治黨藝術
相關鏈接:解析“習近平執政風格”之一:直面問題的強烈憂患
解析“習近平執政風格”之二: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
解析“習近平執政風格”之三:遵循規律的科學謀劃
解析“習近平執政風格”之四:標本兼治的思路舉措
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巧妙地展現了善抓矛盾的治黨藝術。
以改作風開局:矛盾的主要抓手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如何管理一個有著八千六百多萬黨員的執政黨,是作為總書記的習近平的重要任務。
習近平指出:“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這不是危言聳聽。”針對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黨組織建設狀況和黨員干部素質、能力、作風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習近平提出了從嚴治黨的方針。
正如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所描述,“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
習近平的治黨策略,從改作風入手,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同時緊抓組織建設。上任伊始,他即把改作風作為矛盾的主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便成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工作開局的切入點,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定實施八項規定、部署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帶頭轉變工作作風,加強督促檢查,有力促進了黨風政風轉變。
習近平指出,作風問題絕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像一座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他深刻剖析了作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強調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聚焦“四風”問題,必須對準焦距、找準穴位、抓住要害,不能“走神”、不能“散光”。
“打鐵還需自身硬”現在成為中國最流行的名詞之一。對于作風問題,習近平強調,領導人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還表示要強化督察和檢查,同時加強制度化管理。從中央到地方都出臺了相關規定,加強了監督檢查的力度:著力解決接受會員卡、不得新建樓堂館所、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狠剎中秋國慶期間公款送禮和會議費支出等各方面。同時,中央還印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以條例的形式固定化這一系列規定,將反“四風”制度化、長效化。
反腐倡廉:指導如何解決“橋或船的問題”
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如何解決“橋或船的問題”,在推進反腐倡廉工作上,總書記的治黨藝術,體現了科學的方法和態度。
腐敗是社會的一顆毒瘤,能否管住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領導干部的腐敗問題,不但關乎作風建設的成敗,也是能否贏得群眾信任的關鍵。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加大對腐敗的治理力度來滿足社會期待,以此推進干部作風的轉變。
更應該看到的是,堅定不移地懲治腐敗的過程,是加強黨內法規制度良性運轉和改善黨的治理的其中一環。
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首次提出了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決定對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進行重點部署。主要是加強黨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統一領導,明確黨委負責主體責任、紀委負監督責任,制定實施切實可行的責任追究制度;健全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各級反腐敗協調小組職責,規定查辦腐敗案件以上級紀委領導為主;體現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規定線索處置和案件查辦在向同級黨委報告的同時必須向上級紀委報告;全面落實中央紀委向中央一級黨和國家機關派駐紀檢機構,改進中央和省區市巡視制度,做到對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全覆蓋。
習近平指出,反腐不僅要“老虎”、“蒼蠅”一起打,還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健全權力運行制度和監督體系,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
要使黨永葆生機活力,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結構的現代化,就必須加大反腐力度,讓各級官員認識到,中央對腐敗的打擊不是權宜之計,不能存有僥幸心理。
既闡述戰略問題,又研究戰術問題。習近平在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各個細節中,都體現出他善于運用辯證思維的能力,分析矛盾、解決矛盾,抓住了關鍵、找準了重點。
組織建設:“兩點論”分析用人問題
“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組織建設在保持黨的純潔性中起著重要作用。
對于組織工作的開展,習近平充分展現了他運用“兩點論”分析問題的思維模式:選拔干部既要看才、也要看德。任用干部既要看長處又要看短處,用其所長、避其所短或補其所短,讓干部各得其所、各展所長。
2013年2月,習近平在甘肅調研時強調,要重用“四種人”:使那些對群眾感情真摯、深得群眾擁護的干部,那些說話辦事有灼見、有效率的干部,那些對上對下都實實在在、不玩虛招的干部,那些清正廉潔、公眾形象好的干部,得到褒獎和重用;使那些享樂思想嚴重、熱衷于形式主義、嚴重脫離群眾的干部,受到警醒和懲戒。4個月后,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重提用人導向問題。重用“四種人”的提法,反映了習近平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
早在主政浙江時,習近平就曾撰文談到“‘一把手’要在實踐中識人辨才。”如何在實踐中辨識人才?那就是對干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要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了解。習近平說,一是要觀察其對重大問題的思考,對群眾的感情,對待名利的態度,處理復雜問題的過程和結果;二是要在大事小節中察其德,要多到基層干部群眾中去,多在鄉語口碑中了解干部。
“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習近平在講話中強調,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崗位上,一定要從工作需要出發,以事擇人,而不是論資排輩,平衡照顧,更不能簡單把職位作為獎勵干部的手段。選賢任能要用當其時,知人善用、人盡其才,把好干部及時發現出來、合理使用起來。
習近平同時指出,由于一些領導干部的私心雜念,由于關系網、潛規則的存在,使得用人唯賢被丟在一邊,任人唯親,任人為利的問題發生。對這些干部群眾深惡痛絕的問題,必須下決心加以整治。
對整治用人之風,習近平態度堅決:對那些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人,決不能重用;對那些“帶病提拔”、“帶病上崗”的人,要堅決清理。要嚴明組織人事紀律,對違反組織人事紀律的堅決不放過,對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決不姑息,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在組織建設上,既看到用人導向中的積極因素,也看到用人環節中的問題缺點,體現了領導人深邃的辯證思維和治黨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