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實錄: 求是網:李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從在孔子故鄉曲阜參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國學泰斗湯一介;從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倡導國家軟實力建設,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展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那么首先請您就傳統文化的“傳統”是什么為大家做一個介紹。 李德順:一說起“傳統”,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理解成過去的東西。以為只是過去有的才叫傳統,其實這是對“傳統”概念的誤解,是一種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膚淺的印象。中外思想家經過認真嚴肅的考察,曾對“傳統”的本質和特征做過各種力求科學的說明。這些說明大同小異,都認為“傳統”是在人們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傳的思想、道德、習俗等文化內容和形式。傳統是把人的過去和現在聯系、連接起來的那些社會因素和方式。就是說,構成“傳統”的兩大基本要素是:一是在過去或歷史上(幾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傳至今、或仍存在于現今的東西。 也就是說,傳統是指走到“現在”的“過去”,是“過去”在“現今”的存在和顯現,而不是僅指過去曾實有、或者人們賦予過去的東西。傳統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著的。古已有之的東西,未必皆成為傳統;古未有過的東西,也未必不能進入傳統;對我們來說,說到底,在生活中已經死去的、在歷史上湮滅了的東西,并不屬于傳統;只有在現實中仍然活著、并起著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傳統。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什么是傳統”這個問題上,人們的理解還存在的一個誤區,就是把它引向復古。認為“傳統”就是古代的東西,完全中斷了對歷史和發展的理解。認識傳統必須以“現在”為坐標,如果單純用“過去”來解釋傳統,“弘揚傳統”就會同復古和保守聯系在一起。不僅如此,這種理解方式還必然會遇到一個難題:“過去”到什么時候?從何時開始有的東西,才有資格稱為傳統?譬如京劇,如今被公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但京劇的形成迄今不過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當年徽班進京時,人們以“不合傳統”拒之,我們還會有今天這個“國粹精華”嗎? 另一個誤區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一些人脫離了人的生存和發展,脫離了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把文化僅僅理解成文獻、典籍,于是“傳統文化=古代文獻典籍”,這就造成一種對文化認識的偏差。只有用唯物史觀來指導理解“傳統”和“傳統文化”,把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想的、說的和做的一體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們真正的“傳統”,什么是傳統里面好的和壞的東西,這樣認識就能更客觀一些、更真實一些。否則就是把傳統文化看做是做嘴皮功夫,看做是文字游戲,看做是概念的堆積,看做是各取所好的一套話語,脫離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真實意義。 |
相關閱讀:
- [ 01-11]習近平:毀掉古建筑,搬來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
- [ 01-09]從嚴治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 [ 01-09]甘肅公布民營企業50強榜單 傳統產業安置就業超七成
- [ 01-08]如何跟上習近平新聞理念
- [ 01-06]農民6年花費150多萬 在原始山林建仿古村落
- [ 01-04]揭秘廉價航空:事故發生率未高于傳統航空公司
- [ 12-30]臺媒體人稱第三次媒體革命正發生 兩岸媒體談轉型
- [ 12-30]2015年高校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方案出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