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網:提起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大多數人都會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對于盤根錯節的文化傳統,去其糟粕并不像處理“爛掉一塊的蘋果”那么簡單,那究竟當如何科學對待我們的文化傳統? 李德順:對于具體的文化“精華”和“糟粕”,究竟如何劃分、如何鑒別、如何把握?這里不僅有操作的方法問題,還有更深刻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問題。 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傳統,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在歷史與現實中發揮作用的。所謂“精華”和“糟粕”,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理解:一種是實體性的,一種是價值性的。 實體性的思維,是把“精華”和“糟粕”當作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認為其中有一些東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華”;另一些東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將“精華”好好保持,將“糟粕”剔除。可問題的關鍵是,盤根錯節的文化傳統,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已經成熟了、最終定型了、從樹上摘下來蘋果,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生命系統,它有自己的機理結構,它在生長變化著。這使“爛蘋果”之類比喻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如果它真的爛了一部分的話,那么,這爛掉的一部分和所謂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錯、滲透在一起的,無法分開;如果它真的爛了一部分的話,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樣已經爛了、或者與之相適應了;如果切除爛的一部分的話,另一部分大約也很難原樣保留和維持。這就是為什么總也處理不清楚的原因。 價值性的思維,是按照價值的特點思考問題:所謂“精華”和“糟粕”,是指它們對于人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主要不是去看它們“是什么”,而是“我們怎樣對待”它: 首先,歷史上發生形成的文化現象、傳統,是已經存在的客觀現實。它們都是一定歷史過程的產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條件,因此也都有自己發生、發展、消亡的邏輯。對待“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存在的邏輯,理解它們的歷史地位和歷史過程性質,不把它們看作是一成不變的。對它們的歷史意義,也要放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們在什么情況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況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圍和程度上是精華或糟粕,等等,用歷史本身說明它們在歷史上的價值,絕對不應該僅以我們今天的好惡為標準,用今天的想象和愿望代替過去的事實。 其次,要把重點放在現實及其發展要求上,對于“過去已有的”東西,不論它們在過去曾起過怎樣的作用,是不是精華,都要以有利于我們今天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繼續進步為標準,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斷和選擇實施。就是說,過去的東西對于今天來說,是精華還是糟粕,要看我們是否需要并能夠正確地對待它們。所謂“正確對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歷史要求,適合于我們的能力和條件,有利于國家民族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其他。這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權力和責任。 最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關鍵與核心,是立足于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當代中國人如何搞好自我認識、自我發展,是全部問題的關鍵,也是最重要、最困難的環節。只有面對當代和未來的世界,認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時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并在今后的發展中自強不自己,揚長避短,揚長補短,不斷前進,才是真正地弘揚和批判地繼承,才能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總之,如何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實質上不是一個如何對待外部現成對象的問題,而是我們民族自身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命運的問題。我們從歷史走來,所以決不可能脫離自己的傳統;我們向未來走去,所以決不應該停留于過去的傳統。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學的態度。既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有自愛自立的意識,敢于肯定和宏揚自己傳統中一切優秀、美好的東西;又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有自我批評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拋棄自己傳統中一切落后、丑惡的東西。對過去是如此,對現在和將來也是如此。 |
相關閱讀:
- [ 01-11]習近平:毀掉古建筑,搬來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
- [ 01-09]從嚴治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
- [ 01-09]甘肅公布民營企業50強榜單 傳統產業安置就業超七成
- [ 01-08]如何跟上習近平新聞理念
- [ 01-06]農民6年花費150多萬 在原始山林建仿古村落
- [ 01-04]揭秘廉價航空:事故發生率未高于傳統航空公司
- [ 12-30]臺媒體人稱第三次媒體革命正發生 兩岸媒體談轉型
- [ 12-30]2015年高校運動訓練、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招生方案出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