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習近平總書記說:“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并在多個場合強調了傳統文化的獨特作用和重要性。但是社會各界對“傳統”和“傳統文化”仍有不少誤解和疑惑,為此,求是網特邀中國政法大學李德順教授為大家答疑解惑。
訪談嘉賓:李德順(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精彩觀點:
■ 傳統是指走到“現在”的“過去”,是“過去”在“現今”的存在和顯現,而不是僅指過去曾實有、或者人們賦予過去的東西。傳統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著的。古已有之的東西,未必皆成為傳統;古未有過的東西,也未必不能進入傳統。
■ 當前要確立好主體定位,以重振中華民族精神為根本,處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關系,構筑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園。
■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閉、坐井觀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為是、盛氣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厲內荏、裝腔作勢的一味叫囂,而是那種直面現實,不回避困難,在任何挑戰面前都客觀冷靜、從容鎮定的氣度。
■ 我們從歷史走來,所以決不可能脫離自己的傳統;我們向未來走去,所以決不應該停留于過去的傳統。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學的態度。
訪談實錄:
求是網:李教授您好!感謝您接受我們的訪談。從在孔子故鄉曲阜參觀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到“五四”探望國學泰斗湯一介;從政治局集體學習到倡導國家軟實力建設,習近平主席在多個場合展現對傳統文化的重視,那么首先請您就傳統文化的“傳統”是什么為大家做一個介紹。
李德順:一說起“傳統”,通俗的理解都是把它理解成過去的東西。以為只是過去有的才叫傳統,其實這是對“傳統”概念的誤解,是一種在形式化操作中形成的非常膚淺的印象。中外思想家經過認真嚴肅的考察,曾對“傳統”的本質和特征做過各種力求科學的說明。這些說明大同小異,都認為“傳統”是在人們生活中形成和世代相傳的思想、道德、習俗等文化內容和形式。傳統是把人的過去和現在聯系、連接起來的那些社會因素和方式。就是說,構成“傳統”的兩大基本要素是:一是在過去或歷史上(幾代人以前)形成的;二是流傳至今、或仍存在于現今的東西。
也就是說,傳統是指走到“現在”的“過去”,是“過去”在“現今”的存在和顯現,而不是僅指過去曾實有、或者人們賦予過去的東西。傳統也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變的,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著的。古已有之的東西,未必皆成為傳統;古未有過的東西,也未必不能進入傳統;對我們來說,說到底,在生活中已經死去的、在歷史上湮滅了的東西,并不屬于傳統;只有在現實中仍然活著、并起著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傳統。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什么是傳統”這個問題上,人們的理解還存在的一個誤區,就是把它引向復古。認為“傳統”就是古代的東西,完全中斷了對歷史和發展的理解。認識傳統必須以“現在”為坐標,如果單純用“過去”來解釋傳統,“弘揚傳統”就會同復古和保守聯系在一起。不僅如此,這種理解方式還必然會遇到一個難題:“過去”到什么時候?從何時開始有的東西,才有資格稱為傳統?譬如京劇,如今被公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但京劇的形成迄今不過二百多年,那么二百多年以前它算什么?如果當年徽班進京時,人們以“不合傳統”拒之,我們還會有今天這個“國粹精華”嗎?
另一個誤區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有一些人脫離了人的生存和發展,脫離了國家、民族的發展歷程,把文化僅僅理解成文獻、典籍,于是“傳統文化=古代文獻典籍”,這就造成一種對文化認識的偏差。只有用唯物史觀來指導理解“傳統”和“傳統文化”,把我們中華民族歷來想的、說的和做的一體化地加以思考,才能知道什么是我們真正的“傳統”,什么是傳統里面好的和壞的東西,這樣認識就能更客觀一些、更真實一些。否則就是把傳統文化看做是做嘴皮功夫,看做是文字游戲,看做是概念的堆積,看做是各取所好的一套話語,脫離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真實意義。
求是網:當前,國內很多民眾都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對西方文化霧里看花,生活在現象與情緒之中。習近平同志曾明確提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在這種情況下,從重建文化自信的角度來說,我們應當以何種態度對待中西方文化?
李德順:我認為建立文化自信,首要的問題是要重新自覺地把握文化的主體性尺度。具體說,我們要積極培育健全的主體意識,堅定地站在中華民族主體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正視自己的文化傳統,理解并珍視自己的歷史和現實,自覺擔當起中國人作為中華文化主體的權利與責任。
說到主體自覺,是指我們應該確立全民族、全歷史、全方位的文化主體意識,絕不能以任何方式割裂中華民族主體及其與中華文化的聯系,也不能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推行的各種割裂。但現實中的割裂卻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大體上可以將其分為“橫向”的和“縱向”的兩種。例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的時候,有些人竟說“這是祖國65歲的生日”!忘記了新中國與中華祖國的關系,就會同時發生縱向和橫向雙重割斷的錯誤。所以我們要注意自覺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和長遠利益,反對以任何方式人為地切斷中華各民族之間、各地區之間、各階層之間、各行業之間乃至各成員之間自古以來一脈相承的聯系紐帶,割斷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那些言行。
當前要確立好主體定位,以重振中華民族精神為根本,處理好“古今”、“中外”等方面的關系,構筑起本國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精神家園。
在“古今”問題上,不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割裂對立起來,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而要今古互鑒,古為今用。只有以古鑒今,我們才能知道今天的由來,珍惜進步的成果;只有以今鑒古,我們才能從實踐中鑒別出傳統里的精華和糟粕,懂得如何古為今用。關鍵是要站在當代中華民族主體的立場上,把前人的成就當作自己的基礎,把前人的失誤當作自己的教訓。要珍惜我國歷史進程的每一步足跡,珍惜每一位前人所做的貢獻。對待前人的得失,也要“重責理,輕責人”,善于從中獲得有益于今天的經驗教訓,不以褒貶個人為快,而以循“理”明“道”為榮。這才是一種應有的主體姿態。
在“中外”問題上,無論自卑還是自大,都是陷入了盲目性的表現。如果說自信,那么我們最應該自信的是中華民族歷史所顯示的偉大主體精神,因堅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而造成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傳統,正是中華文化的優勢。開放、包容,敢于并善于學習借鑒吸收一切好東西,既不屈從別人,也不怕改變自己,因此能夠與時俱進、與日俱增。這種的風格,不僅意味著自立自主,平等待人,而且意味著強大和自信。
真正的自信,不是自我封閉、坐井觀天式的自大,也不是自以為是、盛氣凌人式的狂妄,更不是色厲內荏、裝腔作勢的一味叫囂,而是那種直面現實,不回避困難,在任何挑戰面前都客觀冷靜、從容鎮定的氣度。
求是網:提起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大多數人都會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您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對于盤根錯節的文化傳統,去其糟粕并不像處理“爛掉一塊的蘋果”那么簡單,那究竟當如何科學對待我們的文化傳統?
李德順:對于具體的文化“精華”和“糟粕”,究竟如何劃分、如何鑒別、如何把握?這里不僅有操作的方法問題,還有更深刻的理論觀點和思想方法問題。
我們知道,任何民族文化的傳統,都是在歷史中形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作為一個整體而在歷史與現實中發揮作用的。所謂“精華”和“糟粕”,實際上有兩種不同的含義和理解:一種是實體性的,一種是價值性的。
實體性的思維,是把“精華”和“糟粕”當作是傳統文化中固有的存在,認為其中有一些東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華”;另一些東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我們的工作,就是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將“精華”好好保持,將“糟粕”剔除??蓡栴}的關鍵是,盤根錯節的文化傳統,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個已經成熟了、最終定型了、從樹上摘下來蘋果,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生命系統,它有自己的機理結構,它在生長變化著。這使“爛蘋果”之類比喻完全沒有意義。因為,如果它真的爛了一部分的話,那么,這爛掉的一部分和所謂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錯、滲透在一起的,無法分開;如果它真的爛了一部分的話,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樣已經爛了、或者與之相適應了;如果切除爛的一部分的話,另一部分大約也很難原樣保留和維持。這就是為什么總也處理不清楚的原因。
價值性的思維,是按照價值的特點思考問題:所謂“精華”和“糟粕”,是指它們對于人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意義,主要不是去看它們“是什么”,而是“我們怎樣對待”它:
首先,歷史上發生形成的文化現象、傳統,是已經存在的客觀現實。它們都是一定歷史過程的產物,都有它的原因和條件,因此也都有自己發生、發展、消亡的邏輯。對待“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存在的邏輯,理解它們的歷史地位和歷史過程性質,不把它們看作是一成不變的。對它們的歷史意義,也要放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們在什么情況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況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圍和程度上是精華或糟粕,等等,用歷史本身說明它們在歷史上的價值,絕對不應該僅以我們今天的好惡為標準,用今天的想象和愿望代替過去的事實。
其次,要把重點放在現實及其發展要求上,對于“過去已有的”東西,不論它們在過去曾起過怎樣的作用,是不是精華,都要以有利于我們今天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繼續進步為標準,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斷和選擇實施。就是說,過去的東西對于今天來說,是精華還是糟粕,要看我們是否需要并能夠正確地對待它們。所謂“正確對待”,就是要符合今天的歷史要求,適合于我們的能力和條件,有利于國家民族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其他。這是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權力和責任。
最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關鍵與核心,是立足于當代中國人的自我認識、自我發展。當代中國人如何搞好自我認識、自我發展,是全部問題的關鍵,也是最重要、最困難的環節。只有面對當代和未來的世界,認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時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長處和短處、優勢和劣勢,并在今后的發展中自強不自己,揚長避短,揚長補短,不斷前進,才是真正地弘揚和批判地繼承,才能充分體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
總之,如何對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問題,實質上不是一個如何對待外部現成對象的問題,而是我們民族自身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命運的問題。我們從歷史走來,所以決不可能脫離自己的傳統;我們向未來走去,所以決不應該停留于過去的傳統。以科學的方法去認識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有自尊、自強的精神,也要有清醒、科學的態度。既要對自己的歷史負責,有自愛自立的意識,敢于肯定和宏揚自己傳統中一切優秀、美好的東西;又要對自己的未來負責,有自我批評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敢于否定和拋棄自己傳統中一切落后、丑惡的東西。對過去是如此,對現在和將來也是如此。
求是網: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您多年從事文化方面的研究,是這方面的專家,您說過“真正的學習借鑒,只能是從本國本民族實際出發,擇善而從”,請您簡單談一談我們還要從傳統文化中繼承哪些東西?
李德順:過去著重于查找“糟粕”,現在多強調“精華”。但無論如何,我都不贊成“開列清單”式的簡單化、教條化。前面說過,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批判,實質是今天的我們自我認識、自我超越的過程。只要我們實事求是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從實際出發去面對問題和挑戰,運用我們的勇氣和智慧去解決問題,只要解決得好,就一定是弘揚了優秀的傳統,因為我們是中國人,骨子里流的是傳統文化的血脈;不但如此,還可以說,只要是我們做得好的,就一定體現或創造著走向未來的先進文化。所以要我開清單,也就是一條:實事求是,繼續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當然也可以思考一些具體的東西。但這對于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人來說,應該“因人而異、順時而變,因地制宜”。比如中醫藥界、中國文學藝術界、官德和家庭倫理,等等,都需要具體地分析、批判和繼承。誰都不應該抱著坐享其成的態度,想要不費力地尋找現成答案。
我從哲學層面上觀察,就關注并相信,我們民族文化中有一些最為基本的特點,在世界和時代面前是有優勢的。如果能夠對之正確理解,并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加以發揮,完全可以產生巨大的“正能量”。例如:
1、中國哲學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為主體,將“天、地、人”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這實際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條主體性哲學路線,是一大豐富寶藏。但其理論闡述和實踐應用,有待于整理、展開和提升。這需要走出經學主義的治學方式。
2、與之相聯系,“中國式的以人為本的信仰方式”,在歷史上顯示了獨特的魅力和優勢,在現實中也包含有具有極大的精神潛力和思想活力。對此有待于從理論到實踐給予充分的理解、繼承和發揚,用以構建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
3、“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的擔當精神,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始終不敗的精神基礎。“擔當”是一種文化的陽剛之氣,我們怎樣培育并保持“貧賤不移、寶貴不淫、威武不屈”的大丈夫陽剛之氣,不能不成為一個重要話題。
4、“和而不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育萬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保┑膬r值取向和偉大智慧。學好用好它,對今天的世界來說十分必要,并已開始具備了實現的空間。讓它成為一個新的世界性主題,有待于我們中國人的努力和示范。
求是網:再次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