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系列恐襲案教訓深刻 須強化安保措施
2015-01-12 15:27:30??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王瓊 李艷 |
分享到:
|
1月9日,法國反恐部隊將制造了《沙爾利周刊》恐怖襲擊案的嫌犯庫阿希兄弟擊斃。也在同一天中,將涉嫌制造襲警案并在一家猶太人超市綁架多名人質的庫利巴利擊斃。至此,法國系列恐怖襲擊事件總算平息。 事件雖然過去,巴黎又可以恢復以往的活力和平靜。但為何會在法國的首都發生如此血腥的慘案?為何恐怖襲擊的目標會是一個普通的諷刺性周刊?這件事留給人們的教訓是什么,仍然值得人們深思。 首先,是法國的情報系統出了“紕漏”。眾所周知,庫阿希兄弟中的弟弟謝里夫(Chérif Kouachi)和庫利巴利(Amedy Coulibaly)早就是被法國司法機關法辦過的人。而判刑的原因又都同恐怖主義活動有關。對這樣的危險人物,法國情報部門理應提高警惕。但事實卻是,由于這伙人事先知道自己被情報部門監控,因此選擇暫停與其他成員的會面,停止與恐怖組織通訊,導致情報部門對他們放松了警惕,降低了監控力度。然而,情報部門為何沒有對與他們往來密切的人加強監控呢?根據恐襲案發生后透出的消息:兩人的女友曾在2014年中互通過500多次電話。而通話的內容顯然沒有被警方掌握。此外,《沙爾利周刊》早就是一個被恐怖組織盯上的媒體。法國警方卻沒有很好地履行保衛它的義務。 第二,法國對國際恐怖勢力,尤其是基地組織的新動向缺乏預先研判。根據法國國際問題專家薩穆埃爾·洛朗(Samuel Laurent)近期所做的調查,基地組織已經在法國建立起了比較健全的組織架構。恐怖分子已經組成若干個小組,潛伏在法國社會的最深處。表面看起來他們是一些普通、和善的人。但卻個個包藏禍心。基地組織的一位名叫阿布·哈桑(Abou Hassan)的干部在接受洛朗的采訪時曾透露,現在他們把頭號的行動目標對準政治家、記者和公眾人物。并說這樣做是為了打擊輿論和獲得最大的媒體宣傳效果。顯然,恐怖勢力已經把襲擊的重點由西方國家的標志性建筑變為打擊西方的知名人士。難怪巴黎恐襲事件發生后,法國《世界報》將其形容為是法國的“9·11”。可見這次事件給法國人民心頭帶來的陰影并不亞于當年“9·11”事件給美國人民心里上造成的影響。中國有句老話叫“未雨綢繆”。法國需警惕恐怖分子從內部發動的襲擊,尤其是針對知名人士的襲擊。 第三,“基地”等恐怖組織已開始把自己的戰場擴大到西方國家內部。方式是讓那些在伊拉克、敘利亞、也門等國接受過訓練和參加過恐怖襲擊的西方人回國蟄伏起來,蓄積力量,籌集武器,然后伺機發動“圣戰”,用這種方法來攪亂西方。應當說,法國政府對恐怖主義的滲透活動是有警覺。前些時候通過一項反恐法案,加大了對法國人出境參加“圣戰”活動的打擊力度。然而,在反恐斗爭日益嚴峻的當下,這樣的安全“籬笆”還需要進一步扎緊。 第四,平息敘利亞溫和反對派武裝與政府軍的沖突,不讓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分支在敘利亞有做大的機會,是中東反恐斗爭的首要課題。法國在這方面應當發揮積極作用。 最后要說的是,法國的媒體應當尊重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的各種宗教,尊重信眾的宗教感情。法國媒體一貫標榜“言論自由”,但這個自由應當是有底線的。底線就是尊重多元化的文明,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只有這樣,存在于法國社會中的不同族群、不同宗教才可能和諧共處。宗教極端分子才無法找到發動襲擊的借口。法國的穆斯林有400萬人,占了法國人口的百分之七。他們為法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他們的文化和宗教情感不容褻瀆。 一切都顯示,2015年的國際反恐斗爭形勢將更為嚴峻。基地組織也門分支已經威脅要對法國發動新的打擊。法國只有提高警惕,強化安保措施方能立于不敗之地。 |
相關閱讀:
- [ 01-12]法國雜志社遭襲 奧朗德譴責“恐怖襲擊”
- [ 01-12]法國系列恐襲嫌疑人之一或與另一槍擊案有關
- [ 01-12]巴黎血案成法國歷史“轉折點” 法情報部門遭狠批
- [ 01-12]德媒稱美安全局截獲IS頭目通話 法國恐襲或是前奏
- [ 01-12]法國370萬人大游行 多國領導人到場聲援
- [ 01-11]國際要聞精粹:槍案令法國傷痛 美拒絕朝鮮提議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