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國內成品油價格迎來新年首跌。從2014年6月至今,國內成品油價格已出現十二連跌。 盡管國際油價跌幅近半,北京、上海、天津等多地與油價聯動的出租車燃油附加費卻“紋絲不動”。燃油附加費定價機制各地不一,且易漲難跌,引發公眾質疑。 油價“十二跌”,京津滬發改委稱燃油附加費“仍未滿足調價條件” 目前國內多數省份93號汽油零售價連續下跌,不少地方都下調或者停止征收出租車燃油附加費。青島從11月18日起取消客運出租汽車燃油附加費,深圳、昆明、寧波等地也將燃油附加費下調了0.5元至1元。 但仍有不少地方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依然“堅挺”,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并未對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作出調整。記者調查發現,各地公布的油運聯動政策不一,機制千差萬別,導致降與不降都有理。 北京市發改委表示,根據北京市制定的相關標準,燃油附加費調價需滿足3個月內加權累計變動達0.8元/升,北京燃油附加費一直沒有調整,“就是未達到調整條件”。 天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當成品油平均價格連續一年下調至每升5.5元以下時,才會相應調降燃油附加費0.5元,油價下調至每升5.2元以下時,才全部取消燃油附加費。 上海市發改委表示,上海油價調整的周期是一年。上海交通部門回應,起征點對應的是平均油價而非時點油價,即當年7月至次年6月油價,2014年7月至今平均油價仍高于6.43元/升,故不作調整。 燃油附加費背后,隱藏政府不合理收費沖動 廣東油氣商會油品部部長姚達明表示,出租車燃油附加費征收的重要背景是近年來成品油價格大幅上漲,一些地方給出租車行業進行補貼的政策。現在石油期貨價格近乎腰斬,而出租車燃油附加費的降價幅度卻遠低于此,漲快跌慢、只漲不跌的情況在各地不同程度存在。 記者了解到,燃油附加費“易漲難跌”的背后,潛藏了一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的收費沖動。 如,南昌、濟南等不少城市的出租車已經使用價格更為低廉的天然氣,不再使用汽油,但附加費還是照收不誤。濟南有關部門甚至表示,濟南的出租車大多數都是燃油和天然氣混合動力的,天然氣價格沒降,跟油價變化沒什么關系,所以燃油附加費也不用降。 而某地發改委甚至對記者表示,隨著油價進一步下降,燃油附加費可能會達到取消的限制,但油品馬上要從“國三”提高到“國四”,油價又有所提高,“這樣燃油附加費就不一定取消了”。 還有的地方甚至直接違背自己制定的調價條件,漲價“火急火燎”,降價“慢慢吞吞”。如深圳此前規定,價格變動應當經歷兩個月的穩定觀察期,但2012年3月,深圳燃油附加費提價時省略了兩個月觀察期直接宣布價格上漲,當時4元燃油附加費為全國最貴。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表示,乘客打車價格里已包含油價因素,不宜再拿出相同的因素單獨收費。 燃油附加費征收需科學統一、依法聽證 卓越咨詢成品油分析師張斌認為,油價經過多輪下降,但每個城市的出租車燃油附加費調整千差萬別,根源在于各地出租車燃油附加費的形成機制并不相同,定價區間應該是多少,調價窗口時間應該多長,都是地方政府自己說了算。而調價方案的制定是不是科學合理,并沒有經過檢驗,這也是目前一些地方依規定執行,老百姓卻不買賬的重要原因。 價格法明確規定,制定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公用事業價格時應當舉行聽證程序。在出租車燃油附加費一項上,全國不少地方都開征了此項費用以向乘客轉嫁成本,但多地并未依法采取聽證程序;有的是運價調整聽證,燃油附加費未經論證就“違規搭車”;還有的直接就以“臨時收費”之名行長期漲價之實。 對此,不少消費者提出,出租車企業成本上升并不能完全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出租車企業作為一個壟斷性企業,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更要深挖收費緣由、公開嚴審運價成本。業內人士表示,出租車企業的成本增長,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消化,包括采取多產業的投資,來彌補公司效益的下降。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英等專家認為,當前出租車公司的經營方式帶有半壟斷性質,很大的成本是所謂的“份子錢”,如果可以允許個體進入,充分競爭,既能減少政府補貼、也能降低乘客負擔。 此外,張斌等業內人士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對地方油價聯動的機制進行審查和歸并統一,讓燃油附加費的計算和征收更加科學。 施正文建議,由于當初實施燃油附加費運價調整的方案很多并不科學,對于沒有達到臨界點的城市,目前也可以開聽證會,多方面聽取意見,綜合考慮出租車的利潤率和老百姓的承受力,決定到底要不要把燃油附加費降下來或者取消。 |
相關閱讀:
- [ 01-12]油價迎來“十二跌” 成品油消費稅宣布再度上調
- [ 01-12]油價下跌,影響中國八問
- [ 01-12]油價迎來“十二跌” 成品油消費稅宣布再度上調
- [ 01-12]降價三遇調稅 成品油價格小幅降低
- [ 01-12]原油商預定超級油輪囤油 待油價反彈時收漁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